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赣州政经 >> 正文内容

一个省级贫困村的华丽转身
大余县青龙镇元龙畲族村采访纪事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记者 王晓光 幸菲菲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14日

日前,记者来到大余县青龙镇元龙畲族村采访。一踏入村口,一条宽阔平整的凤凰大道映入眼帘,两旁绿树掩映的小巷幽静整洁。沿着畲族风情墙、文化长廊漫步村庄,一幢幢青瓦白墙、马头翘角的畲族民居环村而立。沿着步栈道前行,一片260亩的荷塘格外引人注目,据介绍,这里是村民们的“致富宝地”。夏季观莲,百亩荷塘一抹翠色绵延不绝;冬季采藕,一天能赚200多元。

 

别看现在村里处处焕然一新,可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副贫穷落后的面貌。元龙畲族村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全村584户2546人,其中畲族村民1228人。原来房子多是低矮破旧,道路也没有硬化,垃圾乱扔,村子脏得无处伸脚,遍地茅草丛生。2015年,当地决定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抓住申报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的契机,持续加大旅游观光点建设力度,新建了凤凰大道、星级旅游厕所、山哈广场,完善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配套设施。该村在村庄主干道安装具有畲族特色的仿古路灯,对全村民居进行畲族风情立面改造,统一粉刷、修缮,绘制畲族文化墙。引导贫困户参与景区旅游服务产业,打造出乡村旅游的亮点。

 

经过精准识别“再回头看”后,全村建档立卡扶贫对象为96户286人。该村党支部书记蓝胜平向记者介绍说,范围大、落点小、特色强、精品多,这12字诀是元龙畲族村扶贫产业发展选择上的法宝。“农闲时就在这里上班,离家近,而且工序简单容易上手,一个月大概有2000元收入。”在生产热熔胶枪的扶贫车间里,贫困户陈月娥一边忙活一边跟记者说。要脱贫,就要增加家庭收入。该村利用现有的劳动力资源,联系多家企业建立起了门类众多的扶贫车间,吸纳周边闲散劳动力就业,其中安排52户贫困户就近就业。

 

该村以产业发展支撑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整合资源,借力扶贫专项拉动,调整种养业结构,通过流转土地,建立起了以310亩莲盛脆藕基地、241亩油菜种植基地、131亩鹭溪蔬菜基地和380余亩金元稻香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的种植基地,形成“蔬菜市场+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特色脱贫模式,带领周边贫困户种植莲藕、香稻、乌米、芋荷、油菜等农产品。引进企业在村中开设塑料花、电子元件安装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建成村级光伏发电站,实现贫困户和村集体“双脱贫”,全村93户贫困户通过信贷发展光伏产业。

 

该村始终把畲族文化传承作为村寨建设的特色,为美丽乡村注入灵魂。有400多年历史的蓝氏宗祠内设有村史馆、阳明祠,静静诉说着畲村故事;在仿古新建的山哈广场,雕梁画栋的柱子架起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桥梁,也搭建了乡村文化兴旺的舞台。策应美丽乡村与特色村建设的大潮,该村大力发展产业,不仅实现了产业全覆盖,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 2016年,元龙村整村脱贫,实现了由“穷乡僻壤”到“旅游特色村寨”的华丽转身,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近两年来,该村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年综合收入近百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2万元左右。

 

环境美了,产业旺了,村民的钱袋子也鼓了。勤劳的元龙畲族村村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把村庄建设成为和谐秀美乡村。“路宽了、灯亮了、村美了,如今村庄像景区一样整洁,吸引不少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旅游观光。”蓝胜平笑着告诉记者。乡村振兴路上,元龙畲族村村民洋溢着幸福的笑脸。

分享: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