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05日
![]() |
美丽如画的园村。 |
□特约记者 钟芳亿 文/图
立冬过后,暖阳和煦。走进上犹县梅水乡园村,一栋栋青瓦白墙的客家民居十分惹眼,踏着沥青路面的村道,两旁翠绿的茶园、整齐的蔬菜大棚尽收眼底,清澈的河水哗哗地欢唱着流向九曲河,汇入阳明湖……这是个美丽而别致的村庄。然而多年前,这里却是一个人多田少、不少村民外出“讨生活”的“苦”地方。如今,在精准扶贫的带动下,园村建设成为了令人羡慕的旅游示范村,吸引着一拨又一拨的游客慕名前来旅游休闲,村民共享生态扶贫带来的红利,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加生态建设的路子。
动力足了,群众富了
富不富,看农户。家住园村排上组的张可树,是一位老实巴交的茶农。虽然和茶叶打了半辈子交道,却一直没有摆脱贫困。可这两年,村民们都竖起拇指说:“要说变化大,就属老张家!”夫妻俩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把自家的茶园打理得井井有条,茶叶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还盖起了两层小楼房。
张可树家的变化,得从2014年说起。因为夫妻年迈,儿子又患有精神障碍,收入低,张可树一家被列入建档立卡户。去年,张可树新开发了5亩茶园,种植了花生、西瓜,按照产业扶贫政策,获得了6000多元的产业奖补资金,他家的茶园面积也增至17亩。同时,他还申请办理了贴息贷款,盖起了一间70多平方米的制茶车间。
现在,每到周末,张可树夫妻俩都要到村里的森林小火车站旁卖自产自制的手工茶。张可树告诉记者:“生意好的时候,一天有七八百元,最少的时候,一天也有一两百元收入。这样算下来,一年四五万多元收入没问题。到了这个年纪,有这样的收入,比不少年轻人在外务工都要强,这得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在生态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激发了群众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热情。社溪严湖、油石清溪2个集中连片500亩的高标准蔬菜基地建成投产,全县蔬菜累计播种面积6.8万亩;新植或低改油茶、茶叶6.8万亩。
得实惠的不仅仅是“张可树”们,随着生态扶贫不断深入推进,该县还将建立绿色创业扶贫基金,培养农村地区绿色农业发展带头人,带动更多的群众享受到生态扶贫的红利。
村庄绿了,环境美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踏进梅水园村,四面青山环抱,田园一片葱茏。绿色的是茶园和桂花苗木园,金黄色的是皇菊基地,一座座蔬菜和葡萄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一栋栋新房散落在村庄……村民们都说现在的人居环境越来越好了,游客们纷纷为这个村的颜值点赞。
可在过去,这里却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的村庄,小流域内共有水土流失面积12.3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导致生态恶化和土地生产力下降,村庄整体环境普遍存在脏乱差的现象,直接影响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严重制约了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致使群众捧着金饭碗却过着苦日子。
为彻底改变这种面貌,近年来,上犹县把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推进以生态修复、水土资源保护、防治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开展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活动,全力打造洁净有序、和谐宜居的美丽乡村,高标准打造水土保持秀美乡村建设点和让群众“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守得住乡愁”的水土保持生态新村。
园村也不例外。通过恢复治理,生态系统得到显著改善;通过开展生态修复、河道整治、房前屋后绿化、农村垃圾处理、水污染防治、农田面源污染防治等工作,村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小流域面源污染明显减少,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3%,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2.6%。2016年,园村生态清洁小流域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成为了江西省第一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
产业兴了,路子宽了
虽然已入冬,旅游产业进入淡季,但来园村开展“研、学、旅”、亲子体验游的游客和幼儿园师生家长却绎络不绝,上犹县犹江绿月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威丞忙得不可开交。
生态扶贫不仅带来村庄的变化,还带来了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村民们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政策红利。春天采茶制茶、夏天漂流嬉水、秋天采摘秋游、冬天赏菊尝美食……一年四季,园村推出不同款式的“旅游套餐”,吸引了各地游客慕名前来。
陈威丞告诉记者,仅今年夏天,来园村大金山漂流的游客就超过18万人次,门票收入2100多万元,带动了180多人就业,其中贫困户43户。
生态兴,产业旺。上犹县紧扣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功能定位,发挥上犹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特色农业、客家古村民居、民俗风情等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深入践行“旅游+”发展战略,打造了园村等一批旅游扶贫示范村(点),构建了以核心项目引领、示范乡(镇)支撑、示范点(村)带动的旅游扶贫体系。
今年上半年,上犹县共接待游客107.78万人次,同比增长39.83%;实现旅游总收入6.98亿元,同比增长42.13%。去年,上犹还被评为全省旅游工作先进县和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县。
生态扶贫带来的不仅仅是看得见的实惠,更是理念上的提升。如今,在园村“人人爱护环境,人人共护生态”成为一种共识,村民们自觉地呵护这方生态家园。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