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赣州政经 >> 正文内容

做强科技支撑 做优产业服务
——赣南科学院抓实科技兴农工作走笔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刘跃清 记者 邱士冰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2日

  一棵脐橙立起一个产业,一瓶茶油带活一片经济,一畦蔬菜致富一方百姓……当前,我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以脐橙、蔬菜、油茶产业为主导的“十大产业发展工程”正全力推进。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科技创新是产业兴旺的支撑。近年来,赣南科学院各研究所紧贴中心搞科研,服务产业抓推广,科技工作者默默奉献的身影辉映着每个产业的发展进程。
 
  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品牌打造
 
  11月1日,赣南脐橙进入采摘期,赣县互惠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诗芸来到自家脐橙园,望着漫山遍野金黄色的脐橙压满枝头,他欣慰地笑了。当初果园黄龙病爆发时,他听从赣州市柑桔科学研究所的建议,采取了正确的防控措施,保住了果园里万余株脐橙树,才有了今天喜人的丰收景象。
 
  “2013年的时候,他的果园发生黄龙病,当时砍掉了1700多株脐橙树。他来我们柑科所咨询,我们及时指导他采取科学防控手段。”赣州市柑桔科学研究所所长方贻文向记者介绍说,当时,柑科所把刘诗芸的果园选作黄龙病防控示范园,提供技术指导,帮助解决果园喷药效率等问题,从而控制住了黄龙病,保住了果园。4年来,刘诗芸的果园每年收果50万公斤以上,累计收入达2000多万元。
 
  “掌握了技术要点,黄龙病可防可控。”方贻文说,黄龙病疫情出现后,市柑科所充分调动自己的技术力量,并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等国内顶尖专家给予技术支持,大家协同创新、共商对策。他们发现该病主要通过木虱传播,为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基本掌握了木虱的生活习性、特点和规律,探索出了一套科学有效的防控技术。
 
  赣南脐橙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每一个关键节点上,市柑科所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上世纪70年代初,赣南在信丰县安西镇试种脐橙,味道很甜,产量却不高。解决脐橙挂果率不高问题,选育良种是关键。为此,市柑科所与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章文才合作,于上世纪80年代初从美国引进十几个脐橙品种,进行良种筛选和培育,历经多年,终于选育出赣南脐橙主栽品种——纽荷尔和朋娜,并形成与之配套的栽培技术,为赣南脐橙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90年代后,赣南掀起了脐橙产业大发展的多轮高潮。市柑科所根据赣南脐橙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不断调整科研攻关方向。从脐橙产业发展之初的“矮密早丰”模式,到中期的“省力化栽培”模式,再到如今的“宽行密株”模式,紧贴生产实际,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随着产业加速发展壮大,赣南脐橙品种单一、品质退化、抗病性差等问题也一度显现。为不断调整和优化赣南脐橙品种结构,市柑科所收集脐橙本地变异材料十几份,从中选育出赣南1号(亮红)、赣脐橙5号(安远早)两个脐橙新品种,为赣南脐橙产业的品牌打造和转型升级夯实基础。
 
  如今,赣南脐橙已成为我市农业的支柱产业。在2018年中国品牌价值百强榜上,赣南脐橙以908的品牌强度、601.13亿元的品牌价值进入十强,为水果类产品第一。
 
  扬优成势,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眼下,赣州油茶进入采摘季节,大余县池江镇马蹄山油茶专业合作社的1000余亩油茶林硕果满枝、迎风摇曳。赣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经济林研究室主任吴延旭告诉记者,马蹄山这片油茶林于2013年开始种植,当时种了200亩油茶苗,由于村民缺乏专业技术,油茶长势很差。
 
  当地政府找到市林科所,请技术专家前往指导。专家实地查看后发现,这里山石多,坡又陡,种植条件相当差。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专家综合施策,现场指导采取施肥、修剪等一系列措施。第二年,油茶树便有看得见的好转,村民发展油茶产业的信心更足了。
 
  “油茶是赣州的一个传统产业,有悠久的种植历史。赣州种植油茶的优势得天独厚。”市林科所所长王兰英介绍,油茶产业能够发展成为今天赣州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与几代科技人员坚守产业科研是分不开的。
 
  上世纪60年代,市林科所便开始了对油茶的研究和良种选育。赣州油茶产业经历了多次兴衰起落,但科研人员始终抱着一颗执着的心,锲而不舍、刻苦钻研,不间断从事油茶研究逾半个世纪。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最终选育出21个油茶优良无性系品种,其中11个经国家审定、10个经省里审定。“赣州油”系列21个油茶品种高产高效,特别适合赣州本地栽种。
 
  2009年开始,我市迎来油茶产业发展的新春,市委、市政府把油茶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来抓,油茶产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市林科所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优势,此时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他们每年繁育优质油茶苗500万株以上,解决了赣州各产业县苗木供应问题,为赣州市油茶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目前,全市有油茶林面积约270万亩,是全省最大的油茶主产区,也是全国重要的油茶种植区之一。在2018中国品牌价值百强榜上,赣州茶油首次参评就以722的品牌强度、55.71亿元的品牌价值跻身百强。赣州油茶这一传统产业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除油茶产业之外,赣南科学院的科技工作者还充分依托本地特色资源,为加快发展宁都黄鸡、兴国灰鹅、大余麻鸭等特色养殖业提供技术支撑。
 
  宁都黄鸡也是我市传统产业之一,但多年来规模一直做不起来。市畜牧研究所科技人员将该产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列为攻关课题,攻克了“三黄鸡生态养殖关键技术”“宁都三黄鸡的营养需要与饲料配方研究”等难题。该所还与宁都黄鸡的龙头企业江西惠大实业有限公司进行合作,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带动黄鸡产业快速发展。
 
  紧扣职能,做强支撑做优服务
 
  于都县仙下乡龙溪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这里的村民有种植生姜的传统,但受病虫害影响,产量一直上不去。市农科所蔬菜团队的科技人员多次来到龙溪村,通过实地调研、专题培训、发放科技扶贫资料、田间地头一对一指导等形式,帮助村民解决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治等生产上的实际问题。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该村生姜生产有效控制了姜瘟病的发生,产量上去了,栽种面积扩大了,经济效益提升了,成了全村脱贫致富的好产业。
 
  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提出“把蔬菜打造成新的农业支柱富民产业”战略目标。赣南科学院科研团队积极融入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主动开展科技创新,支撑蔬菜产业发展。
 
  良种和技术,是蔬菜种植户需要解决的两大难题。市农科所蔬菜团队刻苦攻关、不负重托。经多年引种试验筛选出的黄瓜新品种油亮王,不仅外观漂亮,产量也相当高,一个大棚一茬亩产可达万斤以上,利用吊蔓栽培整套技术,还可以大大延长其采收期;引进筛选的茄子新品种春茄6号,非常适应赣州的消费市场,单季亩产可逾万斤,经济效益非常可观;越冬番茄的试验获得成功,筛选出3个适宜越冬栽培的番茄品种,坐果率优良,产量高,抗性强,正待进一步试验和推广。
 
  近年来,这个年轻的团队在南康、赣县、于都、瑞金、信丰、兴国、崇义等县(市、区)实行一对一科技挂点服务,服务龙头企业8家,累计为3000余人次开展了蔬菜专题培训。
 
  “我们现在的目标是以发展优质、高产、适口性好的特色稻为主攻方向,以此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市农科所副所长张红林说,水稻是基础产业,经济效益不高,只有开发出特色产品,才能提高附加值,助力赣南百姓脱贫致富。
 
  市农科所技术实力雄厚,曾先后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新品种35个。近年来,该所紧贴中心开展研究工作,在用好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转为研究优质、特色杂交水稻,如赣南黑米、赣南红米、彩色水稻等。此外,该所还选育了赣南本地的水稻品种虔粘系列,以及适合制作黄元米馃的特色品种。目前,该所选育的这些特色稻良种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并取得了可观效益,让不少农民因此实现增产增收。
 
  “紧紧围绕科技支撑与科技服务两大职能,我们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做强科技支撑,做优产业服务。”赣南科学院党委书记江树华介绍说,该院紧紧围绕“一个果、一盘菜、一瓶油、一袋粮、一头猪、一条鱼、一片烟、一朵花、一棵树”等九大产业,组建了脐橙、蔬菜、油茶、粮食、畜禽、水产、烟叶、花卉和林业等科技创新团队,致力于特色产业的良种良法科研、推广。改革开放40年来,该院取得国家认定(审定)成果135项,获得国家、省、市科技奖励55项,科技成果的层出不穷和加速转化运用,有力有效地推进着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分享: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