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李国辉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8日
为配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召开,汇丰于11月6日发布其专门为本次进博会量身定制的调查报告,通过1200多家海外企业的视角来洞悉中国消费市场最新趋势和未来前景。
调查显示,鉴于中国内地消费市场的潜力,海外企业纷纷将内地市场列为未来扩展业务的重要目的地,并认为未来内地消费增长将由三大关键词驱动——高科技、高品质、年轻化。
中国国际商会、德勤中国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进口消费市场研究报告也指出,持续的收入增长正使得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结构出现变化,不断扩充的中等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正成为消费市场的核心力量。“收入增加的同时,数字化时代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空前丰富,消费者意识逐渐觉醒,开始从传统消费转向新兴消费,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并且更加关注商品的品质、内容、购物的体验以及其他多元化需求,这种理智消费进阶成为当下中国消费市场的重要驱动力和趋势。”
汇丰调查显示,目前在以中国内地为主要销售市场的企业中,近半数将内地列为未来3到5年扩展业务的前三大目的地。而在尚在考虑将业务扩展到中国内地的企业中,近八成认为内地市场的重要性位居前列。
2017年,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36.6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占全球零售总额约25%。中国进口消费市场研究报告指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0个中国城市,已经进入到全球100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行列,也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消费市场关注。未来一段时间,中国零售市场有望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速,特别是在全球新增消费市场的比重正在不断提升。
调查发现,近四成受访海外企业认为,未来3到5年内,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等在内的高科技服务和产品将成为内地增长最快的领域,另有27%和25%的受访企业则分别看好消费电子产品和机器人等高端智能装备领域的增长潜力。
对品质生活的追求是中国消费市场呈现出的另一大新趋势。随着中国消费者日趋理性,对品牌的追求已被品质所取代。目前已向中国内地出口的受访企业认为,内地消费者在购物时最看重的是质量和安全(40%)。当被问及推动销售增长的主要因素时,近四成(37%)企业认为他们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是最主要的动力。
此外,受访海外企业认为,内地消费者中90后人群已成消费主力军,有近四成(39%)企业认为未来最强劲的销售增长动力将来自90后人群,而认为来自80后和00后的则分别占到了23%。
中国进口消费市场研究报告也指出,在新一代消费者主导的未来消费市场,对于实物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弱化,对体验的追求将使服务和体验与商品进一步融合;需求趋于品质化和理性化,不再刻意追求炫耀性消费,更多地看重需求和性价比;个性化需求催生新兴消费领域和小众消费崛起,客户群高度细分并得到更加精确的满足;全渠道融合更进一步,便捷性的追求将促使全渠道服务逐渐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物质占有欲望的下降以及实用性理念将使得“共享经济”拥有更加广阔的前景;线上将更加繁荣,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新时代消费者高度依赖互联网,对在线社交、教育、游戏有着更强的需求,同时他们对于虚拟商品的接受度更高,因此线上将向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
2017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整体规模达到7.2万亿元,全年增长近32.2%。前述报告指出,预计到2025年,网络零售市场整体规模将超过18万亿元,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也将持续上升并超过25%。网络零售巨大的体量以及持续高速的增长,对中国零售市场的影响日益凸显。
汇丰调查指出,在看好内地市场和洞察未来趋势的同时,海外企业亦熟谙其运作模式,深知电商渠道在中国内地的重要性,因此在进军内地市场时多采用线上线下业务并行的模式。在以内地为主要销售市场的受访企业中,通过电商渠道直接销售的比例(46%)已接近发展分销商网络(51%)和建立合资企业(47%)等传统模式。
同时,阿里零售平台数据显示,中高端商品消费占比逐步提升。2018年第三季度,阿里中高端消费指数达到37.63,从同比来看,指数提升了1.76个点。
对于海外品牌进入中国的路径,前述报告认为,跨境电商成为品牌入华第一快车道。跨境电商对全球跨境消费模式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交易流程的扁平化,产品/服务提供商直接面对消费者;二是跨境交易买卖双方的碎片化以及交易数据的海量化;三是线上线下融合的众筹与服务集成和优化。
“对于海外品牌来说,通过跨境电商模式进入中国,不仅可以更快更好地拓展中国市场,也可以融入到中国零售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报告指出,消费者偏好、技术创新、市场中不同参与者的共同作用,造就了中国独特的数字化环境。在中国独特的数字化环境中,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不同参与者,正在借力于技术的进步和分析能力的完善来重塑整个零售生态。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