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马梅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6日
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召开。作为全球首届大规模、高规格的进口主题博览会,这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要信号。
在此时举办进口博览会意义重大。
从国际竞合的角度看,进口博览会是在中国主场舞台向世界展示中国扩大开放决心的窗口,更是在当前特殊形势下向世界输出需求、寻求共赢的主动作为,是对长期以来国际上对中国“出口导向”解读的回应。
近十多年来,中国制造在海外市场,特别是小商品市场、原材料加工领域不断扩大的市场份额让部分国家产生警惕情绪。长江宏观固收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1995年至2017年间,我国共遭遇近50个经济体发起的1269次反倾销贸易调查。而伴随着部分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再工业化”进程,加上中国制造业正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原本比较优势泾渭分明的竞合对象逐渐进入融合、同质竞争阶段,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使贸易摩擦显性化。
然而,眼前的贸易摩擦并不能阻挡历史发展的进程。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进博会开幕式上所言,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说其是历史大势,就是其发展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可以认识、顺应、运用历史规律,但无法阻止历史规律发生作用。历史大势必将浩荡前行。
因此,中国选择在此时举办进口博览会,释放积极的、寻求合作的、寻求优势互补的信号,是在新形势下寻求竞合关系的新平衡,是与更广泛贸易伙伴达成互惠互利的友好关系,是在多方纠缠于“输出”之利时主动开辟新的思路——主动让各国更多分享中国机遇。此举不仅能改善当前贸易摩擦阴影下全球市场的预期,同时也是以贸易促共赢、以开放求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进口博览会则是中国主动开放、迎接挑战、倒逼改革的关键一子。
从展区的设置来看,本次进博会聚焦我国相对弱势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优质居民消费品,包括半导体、生物技术、医药、特种化学等核心技术类产品以及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移动设备、智能家居等消费家电,这是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切实需求,是进口产品的重点领域,同时也是未来优化供给的升级方向。
在实物贸易之外,服务贸易的重要性也得到彰显。包括新兴技术、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等在内的服务贸易也设立了单独展区。这一领域的深度交流、合作可谓迫在眉睫。长期以来,我国进口贸易以货物贸易为主,服务贸易占我国进口总额的比重偏低,2017年仅为20.3%,且呈逆差状态,2011年后逆差趋于扩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存在优质服务供给不足问题。而本次进博会恰好提供了一个窗口,向世界阐明了中国的需求、需要和态度。
与此同时,更优质、更高技术含量的国外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对国内制造商而言既是借鉴,也是竞争,可刺激后者优化供给和服务。这正是习近平主席在发言中阐述的“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的体现。
实际上,进博会是此前决策层重申开放共识的具体落实。今年以来,相关政策和发声急管繁弦,多次强调了在当前复杂形势下中国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3月份,“积极扩大进口”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4月份,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讲话中曾表示,今年会相当幅度降低汽车进口关税,并降低部分其他产品进口关税;央行行长易纲则承诺六项金融开放措施将在未来几个月内落实。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包括汽车、医药、日用消费品等进口关税会接连调降,而多项金融开放的承诺也会一一兑现。在我国切实存在高端消费品、高技术产品、服务贸易需求缺口的背景下,存在着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下,政策的推出与落地不仅是对外开放的信号,也是对内深化改革的信号。
早在4月份博鳌亚洲论坛的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已经指出,对外开放的各项举措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努力让开放成果及早惠及中国企业和人民,及早惠及世界各国企业和人民。
进博会正是其中的一个窗口,而其所肩负的使命也远不止于某项具体的交易。让我们以更多新贸易项目的达成为起点而非终点,以更深入合作的建立为基础而非目标,以更全面开放为手段而非单纯的目的,在进博会所释放的积极意义下、所迎来的开放下、所带来的改革下,通过一系列对外开放举措,使中国金融业竞争力明显提升,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中国市场环境大大改善,知识产权得到有力保护,中国对外开放一定会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