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证券 >> 正文内容

北京副中心承接中心城区50万人 将新增住房约18万套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27日

    北京城市副中心 承接中心城区50万人 与廊坊北三县统筹发展
 
  [规划坚持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以职住平衡为导向,新增住房约18万套。]
 
  董鑫
 
  6月26日,《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草案现场公告展向公众开放。第一财经在公告展现场了解到,规划将北京城市副中心划分成12个民生共享组团和36个美丽家园(街区),新增住房约18万套。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副中心将承接中心城区40万~50万常住人口疏解,到203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130万人以内;同时,规划草案全面增加绿色空间总量,实现森林入城,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
 
  承接中心城区人口
 
  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为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与外围拓展区覆盖通州全区约906平方公里。
 
  2017年2月通州区五项普查数据显示,全区常住人口约144万人,其中城市副中心约86万人。综合考虑城市副中心现状86万人口规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规划落实承接中心城区40万~50万常住人口疏解的任务。
 
  规划坚持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以职住平衡为导向,新增住房约18万套。
 
  同时,适当提高以公租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和以共有产权房为主的政策性住房比例,动态调节住房供给,实现城市副中心住房供需平衡、职住就近平衡。
 
  记者注意到,规划最大的亮点是依托水网、绿网、路网,将城市副中心划分成为12个民生共享组团和36个美丽家园(街区),并配置各类设施,在每个街区设置一处家园中心,将部分公共设施适当集中设置、混合布局,就近满足居民的居住、就业、交通、教育、文化、医疗、休闲等需求。
 
  规划显示,建立市民中心—组团中心—家园中心—便民服务点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居民从家步行5分钟可达各种便民生活服务设施,享受到便民商业、小微绿地、儿童游戏、老年看护等便民服务,步行15分钟可达家园中心,享有一站式社区生活服务,实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全覆盖。
 
  此外,还将营造自然宜人的滨水环境,贯通约163公里连续滨水岸线,将超过四分之一面积、约40平方公里滨水空间打造成为生态化、人性化的活力地区。推进大尺度绿化,建设17处面积10公顷以上的大型公园,重点规划建设面积约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建成大尺度城市森林公园,实现森林入城。
 
  此外,规划深入挖掘通州历史文化底蕴,构建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以大运河、燕山南麓大道水陆两线串联各类历史文化遗存,营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人文环境。历史文化保护重点管控区占城市副中心总面积的比例达到8%以上。
 
  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统筹发展
 
  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如何协同发展?在公告展中,记者看到有专门的章节对此作出了安排。
 
  廊坊北三县地区紧邻城市副中心,过去10多年实现了较快发展,但也积累了许多问题,如职住不均衡、公共设施配套不足、地下水严重超采等。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区域协同发展问题,需要在区域尺度上统筹协商解决。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表示,既要让北三县适度发展,又让北三县服从京津冀的发展大局和北京治理“大城市病”这样一个大局来适度发展,恰当发展。首先,在空间开发、土地开发、城市发展、产业发展要建立管的概念,大家一起齐抓共管;其次,让北三县快速提高公共教育和公共医疗卫生水平,满足百姓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又最大限度减少对北京可能产生的压力。
 
  对此,上述控规草案提出推动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统筹发展。
 
  生态方面,扩大区域环境容量,重点在潮白河和北运河之间共同建设大尺度生态绿洲,构建复合生态系统。此外,为突出文化传承,彰显地域特色,控规草案提出构建山水林田湖草城村交融的整体空间意象,重点对潮白河和北运河沿岸地区进行精细化设计,形成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
 
  功能协同方面,控规草案提出,对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支持符合廊坊北三县产业定位的适宜疏解项目转移,协助廊坊北三县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坚持协同互补,提高廊坊北三县地区对区域的服务保障功能,积极发展养老、康复、休闲等产业,形成区域差异化功能分工。
 
  基础设施方面,控规草案提出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让更多廊坊北三县地区居民通过速度快、站距大的轨道交通出行。统筹预留区域大型基础设施廊道,强化水、电、气、热区域协同发展。

分享: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