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证券 >> 正文内容

违约笼罩机构生态圈:资管机构互指 国富否认欺骗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11日

    本报记者 姜诗蔷 王丹 北京、上海报道
 
  债务违约带来的风险正在传导至机构间的业务合作层面。
 
  5月10日,有中信证券资管人士指责国海富兰克林基金不遵循投资策略,组合中“偷”配了一只即将违约的债券,而出现违约风险之后又阻止中信资管方面赎回,并随即下调了基金估值。
 
  这一事件随后在资本市场引发热烈讨论,究竟是国富基金“欺负”了中信,还是中信“中伤”了国富?至目前为止,据悉这份“爆料”已被中信资管人士删除,而国富基金则以一纸严正声明作为回应。
 
  事实上,由于今年以来债券违约事件不断增多,相关机构在相关业务上已经或多或少做出改变。
 
  国富基金的“尴尬”
 
  在看到上述公开指责后不久,国海富兰克林即在官网发布澄清声明。
 
  “公司一贯守法合规经营,所有基金产品均按照基金合同开展投资运作,保护所有投资者权益。我司已委托律师对发布、散播不实言论者采取法律措施,并将继续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公司及广大投资者合法权益。”该声明称。
 
  据了解,前述中信证券人士所提及的即将违约的债券或是“16凯迪02”,发行人是凯迪生态。由于5月7日同一发行人发行的“11凯迪MTN1”宣告违约,因此被指“即将违约”。
 
  “16凯迪02”是凯迪生态2016年发行的公司债,发行规模2亿元,票面利率6.7%,期限5年,附第三年末发行人调整票面利率选择权和投资者回售选择权。
 
  目前,中诚信已将凯迪生态主体信用等级由AA下调至C,将“16凯迪01”、“16凯迪02”及“16凯迪03”的债项信用等级由AA下调至C。
 
  据披露,国富新增长混合基金去年年报中重仓“16凯迪02”,持仓市值为1252.03万元,不过今年一季报中,该基金持仓前五名债券中没有出现“16凯迪02”。但对比近日净值表现,基本可推断出该基金在一季度减仓“16凯迪02”,但并未清仓。
 
  5月10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向国海富兰克林基金求证此事,但对方未做回应,仅表示前述指责是“扭曲事实,恶意中伤”。随后记者联系中信证券方面,其未予置评。
 
  “这只凯迪债去年半年报时就已持有,而另一方面,根据该基金合同,投资范围中债券是可投标的之一,因此说‘偷偷藏了’的说法有失偏颇。”上海一位基金业内人士表示。
 
  该人士指出,国富基金一度“阻止”中信资管赎回应该是真的,但基于具体情况,且并不违反基金合同,因此也算合情合理。几乎所有公募基金合同都有关于巨额赎回的处理方式、流程,以及流动性风险提示。
 
  当然,这是从公募基金行业的角度,对于中信资管等资金委托方来说,自是认为及时赎回是投资前提的“必选项”。
 
  “该事件引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行业问题”,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副总经理提到,今年以来债务违约现象频发,债券基金“踩雷”几率增大,一旦出现违约风险,机构客户大额赎回加上估值调低双重压力下基金净值波动会很大,更可能直接损害散户利益,而流动性问题也是一大考验。他认为,这需要监管层及时指导。
 
  如此次凯迪债,先是中票违约,次日才扩大到相关存量债调低估值,这个时间差就造成赎回,特别是大额赎回的尴尬。
 
  从国富新增长的投资者结构看,无论是A份额还是C份额,机构投资者均占比较大,达90%以上,但也有其他散户投资者,去年年报显示A份额持有人数57户,C份额151户。从中信资管员工爆料中的“800万”推测,其持有的应是A份额。如在估值下调前该基金赎回,无疑将大幅加大当日净值跌幅,其他持有人将面临大幅亏损。
 
  机构业务重塑
 
  事实上,本次双方的“反目”已反映出违约加剧带来的机构间的业务变局,一种传统的“信任”或许正在打破,而类似的案例并不在少数。
 
  据了解,近期某基金公司再出现类似风险事件时,该公司老总也曾专门出面游说,希望机构不要赎回。
 
  “由于即将到半年报披露期,规模压力确实都很大。”前述基金公司人士指出。
 
  另一方面,不只是公募基金,券商资管也被指存在类似风险事件。据了解,此前某银行也因委外与券商资管闹矛盾,甚至严重到诉诸监管层的地步,双方争议的焦点也是“踩雷”垃圾债。
 
  就在最近,某只债券基金还因持仓情况引发业内讨论,由于该基金配置了近期出现风险事件两只公司债,精准“踩雷”也惹上利益输送嫌疑。
 
  “违约不是问题,但打破刚兑,而管理人又不能识别信用风险才是目前真正的大问题。”5月10日,北京某私募机构人士告诉记者。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因行使回售权限而兑付的债券规模已达975.6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幅达295.34%,潜在风险依然很大。
 
  也正因此,不少机构都调整了此前的配置逻辑,把防风险放在第一位。
 
  “现在AA评级的债券都不敢拿了,在行业上环保、建筑也早就被划进黑名单。公司投委会也更加严格,我们调研时也更谨慎,对短期债务过多、资产负债率高、盈利能力不强的都不考虑。”某私募机构信用研究员说。
 
  “当前不止信用债的等级利差在走阔,其实存单的评级间利差也在走阔,从目前形势看,虽然货币政策边际转松,但信用派生角度看,仍有较大压力,融资层面也出来很多问题。”5月10日,北京某公募基金固收人士认为。
 
  来自监管层的消息显示,债券违约事件的风险正在引起关注,布局信用风险防控防线成为重点。
 
  近日北京证监局就发布通报,提醒各发行人对于即将到期或面临回售的债券,提前做好资金筹措安排;各受托管理人切实发挥受托管理职责,预研、预判债券违约风险,并将重大事项及时报告证监局及交易所。

分享: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