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证券 >> 正文内容

长安汽车利润跌三成:长安福特拖后腿 股价触3年新低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23日

    ◎ 见习记者 肖逸思
 
  4月18日,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安汽车”)公布2017年年报。财报数据显示,长安汽车2017年营业收入约为800.12亿元,同比增长1.87%;净利润约为72.08亿元,同比下降30%。
 
  年报显示,2017年长安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81.48万辆和287.24万辆,同比下降7.47%及6.23%。
 
  年报发布后,长安汽车股价接连下滑,目前已接近三年内最低点。
 
  长安福特成拖累
 
  年报显示,长安汽车的净利润主要来自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2017年投资收益为68.55亿元,2016年同期为95.54亿元,下降幅度较大。
 
  其中,长安汽车从长安福特获得的投资收益比重最大,按权益法核算,2017年长安汽车从长安福特获得的投资收益为60.39亿元,而2016年同期则是90.29亿元,同比下降33%,接近长安汽车2017年利润下降的总额。
 
  资料显示,长安福特2017年销量为82.8万辆,同比下降12.27%,不仅未能实现当年100万辆的既定目标,还结束了长安福特连续6年销量正增长的趋势。为长安福特贡献利润的主力车型锐界、蒙迪欧、翼虎、福特斯等车型的销量分别下降13%、2%、17%及30%。
 
  至于销量下滑的原因,长安福特方面表示,主要受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半政策改变的影响,从2016年的5%提升为2017年的7.5%。
 
  行业内普遍认为,长安福特此前销量之所以能持续增长,主要受益于福特在华推出的“1515” 战略,长安福特从福特汽车持续获得大量车型,因而得到消费者的极大欢迎。在“1515”战略之后,长安福特车型增长陷入停滞,2017年全年更是再无全新车型上市,只有旧车型改款上市,无法充分满足市场需求。
 
  此外,长安福特不断爆发的质量问题影响福特汽车在华的品牌形象及消费者对福特汽车的认知,诸如福特汽车全系车型断轴、新蒙迪欧车内异味等产品问题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17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汽车产品投诉情况分析》显示,在所有被投诉的车企中,长安福特被投诉的次数达850次,排名第一;在质量、价格、合同、虚假宣传、售后服务等多个被投诉项中均名列前茅。
 
  自主品牌陷落
 
  数据显示,2017年长安汽车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为116.3万辆,同比下降9.4%。分车型来看,长安汽车旗下最畅销的车型为长安CS75,全年销量超24万辆,同比增长14.7%;CS35排名第二,销量超15万辆,同比下滑12.2%;排名第三的车型是逸动,全年销量超9万辆,同比下滑40.8%……除CS75和CX70外,其他车型的销量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2017年4月,长安汽车自主品牌宣布降低旗下9款车型的官方价格,下降幅度在0.4万元-1.8万元之间。其中,长安汽车CS75降价1.4万元,长安CS35、逸动均降价1.1万元……
 
  但是,上述市场策略并没有将长安汽车自主品牌从“泥潭”中拉出,整体销量依然下滑。
 
  在利润表现上,除去从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获得的收益,长安汽车的净利润从2016年的7.13亿元下降到2017年的3.53亿元,下降幅度达50.49%。
 
  两年前,长安汽车还一度被誉为“自主一哥”,不仅在SUV领域与长城汽车(10.520, 0.00, 0.00%)并驾齐驱,在轿车领域,长安逸动同样与吉利帝豪在市场中打得难舍难分。然而2017年,长安汽车自主品牌的局势急转直下,
 
  汽车行业分析师章赞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虽然长安汽车近两年推出了诸多车型,但缺乏如荣威RX5、吉利博越、传祺GS4这样的爆款车型,背后产品规划、设计、研发等出现了体系问题。”
 
  譬如,在长安CS系列5款SUV中出现了3种不同的设计风格,这表明长安汽车在推出新产品时缺乏统一规划,有试错的嫌疑;CS系列SUV还存在定位重复、价格互相交错的问题,小型SUV就有CS15和CS35两款价格相差不大的车型,紧凑型SUV车型CS75和CS55又互相竞争,为此,长安汽车只好通过分网销售的方式解决。
 
  此外,与长安福特一样,长安汽车当前也面临着诸多质量问题,譬如近期爆发的长安CS75“机油门”事件,就闹得沸沸扬扬,即便长安汽车已宣布召回问题车型,但不少消费者依然表示没有完全解决问题。而在中消协公布的《2017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汽车产品投诉情况分析》中,长安汽车被投诉辆排名自主品牌第一。

分享:

来源:国际金融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