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11日
“快大鸡”60天出栏 风险小销售难
“原种鸡”需120天 风险大盈利难
崇仁麻鸡,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因其种质资源优而被列为世界名鸡。然而,国庆长假,记者在崇仁麻鸡养殖较为集中的六家桥乡、航埠镇等地蹲点采访,发现杂交的“快大鸡”搅乱了“原种鸡”的市场,使本该有着旺盛消费需求的“原种鸡”只能在夹缝中艰难地求生存。
“原种鸡”越来越少
六家桥乡洪家村的山坡上、丘陵间,随处可见密密麻麻的麻鸡,到处搭建着大大小小的鸡棚。
“麻鸡虽多,真正养殖‘原种鸡’的很少。”村民徐兵宗,今年44岁,从跑运输,到养鸡,再到贩鸡,这是他事业的“三部曲”。这段时间,徐兵宗为上海、福建等地的老客户寻找“原种鸡”伤透脑筋。
国庆当天,和徐兵宗“搜山”寻找“原种鸡”是件非常辛苦的差事,运输车在山上颠簸得厉害。奔波一个上午,结果又是满怀希望出门,最后失落回家。“再找不到‘原种鸡’,这批老客户又要流失了。”徐兵宗很焦急,因为找不到客户所需的货源,他已经丢失了广东、湖南等地的市场。
这是一个尴尬的现状:一边市场缺货要不到货源,一边是有货源找不到买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缺的是“原种鸡”,有的是“快大鸡”。“崇仁麻鸡‘原种鸡’味道虽好,喂养的周期比较长。”徐兵宗说:“现在多数鸡农60天就将刚脱壳的小鸡养成商品鸡出售了,百姓戏称这些鸡为‘快大鸡’。”
崇仁麻鸡经历了这样一个路径:“原种鸡”120天,“B型鸡”90天,发展到现在的“铁脚麻鸡”只要60天。航埠镇黎家村黎凤奎养的是“快大鸡”,一年要养六七批,10亩山地,一年可出栏数万羽。“出栏快,亏损的风险也就降低了。”黎凤奎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洪家村仅此一户养殖“原种鸡”的徐定发,他告诉记者,相对于“快大鸡”,自己养殖成本翻番,10亩山地只能散养1000羽“原种鸡”,且散养周期至少要120天。正因如此,记者采访时发现,一些“原种鸡”养殖户欠了一身的债务。
“2008年开始,在崇仁县就很难贩运到‘原种鸡’。”徐兵宗说:“‘快大鸡’因为得不到消费认可,市场基本饱和。”
资源遭严重破坏
徐兵宗谈起崇仁麻鸡的辉煌就眉飞色舞,从他话语中,记者得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土生土长的崇仁麻鸡,在上海三官堂桥、长沙石码、合肥板桥等大型家禽专业批发市场里独领风骚,成为抢手货,一时各地慕名求购崇仁麻鸡者络绎不绝。
2001年开始,崇仁县大部分养殖户主打养殖品种为60天出栏可达2斤多重的外来快大型鸡种。现在是另一番景象,崇仁麻鸡由抢手货成了烫手山芋。原因很简单,由于缺乏基因资源保护意识,鸡农盲目引进外来血缘杂交,近亲交配,使崇仁麻鸡血缘混杂,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导致崇仁麻鸡生长过快,肉质改变。消费者质疑:崇仁麻鸡变种了,变味了。结束采访的前一天午饭,陪同采访的徐兵宗特意安排了一份“快大鸡”、一份“原种鸡”让记者尝尝,作为“外行”的记者也能品出区别。
崇仁县畜牧良种场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正宗的崇仁麻鸡其实不多,或因鸡种本身发生变异等原因与正宗麻鸡风味相去甚远。大量打着“崇仁麻鸡”的招牌的鸡其实大部分只能算是“崇仁的鸡”,产地虽在崇仁,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崇仁麻鸡”。
目前,“原种鸡”的年产量不到500万羽,不到现有崇仁麻鸡市场供应量的十分之一。正宗、纯种,是崇仁麻鸡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崇仁县鸡农无论是“原种鸡”还是“快大鸡”,他们使用的是一个商标“山凤牌”,因为崇仁县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商标,由全县鸡农共享,因此“快大鸡”和“原种鸡”共用这一个品牌。因此造成崇仁麻鸡价格不优,出口不畅,好鸡卖不出好价钱的异常现象,不得不依靠打价格战来抢占市场份额,而崇仁麻鸡个头小、分量轻,以己之短来与人之长较量,“原种鸡”又怎会是“快大鸡”的对手?
“十年前,崇仁麻鸡是60元一盒,现在只要20元。”徐兵宗说,为了尽快将自己的麻鸡卖出去,鸡农不仅各自压价,有时甚至互相贬损,结果破坏了销售市场,以至于现在无论从养殖规模、养殖效益、外销数量、对外影响等都难以与过去相提并论。
老鸡农改行种田
即使是秋天这个消费旺季,六家桥乡、航埠镇等地鸡农的心情却透着凉意。在这些乡镇蹲点几天,记者再也没有见到村民所说的,每天几十万羽麻鸡送往外地市场的热闹场景。
说到崇仁麻鸡现状,多数有着几十年养鸡经验的农民愁眉苦脸,这些鸡农不忍心崇仁麻鸡市场被破坏,干脆“退休”。
洪家村最初家家户户养鸡,有300多户,后来减少到90多户,到现在只有40来户。邹大清1984年开始养崇仁麻鸡,2008年结束了“鸡司令”生涯,改种田。采访时,邹大清仍旧穿着印有某鸡饲料厂字样的T恤。“每年都亏本,‘徒弟打倒了师傅’。”邹大清说,“曾经有很多人跟着我学养鸡,后来大家都养‘快大鸡’,致使自己连年亏本,不得不放弃养鸡。”
洪家村就是崇仁县养殖户减少的缩影。最高峰时,崇仁麻鸡养殖户达到3万多人,现在有一半鸡农进企业打工,做泥工,或者开垦荒山种菜。因为“原种鸡”亏本,2004年,航埠镇张家村张水华也加入养“快大鸡”,他的想法很简单,“现在养鸡就是赌博,养鸡的人少了,赚钱的机会就在眼前。”张水华说。
洪家村邹卫泉17岁开始养鸡,养了8年“原种鸡”,因连年亏损放弃了,现在改种田了。“种田还是比养鸡更划算!”邹卫泉说:“现在农民种粮有补贴,养殖户却没有补贴。”不过,谈起养鸡,邹卫泉称自己祖祖辈辈都是养鸡专业户,他希望有好政策出台,有朝一日能够东山再起。
从蹲点乡村返回县城,记者获悉,崇仁县政府正酝酿对“原种鸡”养殖户进行补贴。记者第一时间将此消息告诉了邹卫泉,只听到电话那头传来:“明年我要养鸡,养‘原种鸡’!”
(记者余红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