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5日
开栏的话:市第三次党代会尤其是市委三届九次全会以来,我市唱响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主旋律,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战略,在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就,民生福祉不断增加,市民幸福感不断增强。为迎接市第四次党代会的召开,本报今日起推出《喜迎党代会——幸福来敲门》专栏,从普通百姓的视角,通过百姓身边的点滴变化,展现赣州百姓的幸福感。
中心城区出行更方便快捷
——市民喜谈公交新变化
○康习 记者朱俊兴 见习记者朱国操
“有下”,“有下”……以往,市民在赣州中心城区乘坐公交车到达目的地时,总要这样大声地提醒司机,以便自己下车。8月12日,记者在乘坐往返于赣州火车站至八境路的K2路公交车时发现,乘客下车已很少用“有下”之声来提醒司机停车靠站了,到站下车时,乘客只需轻按一下下车提示铃声按钮,司机即靠站停车。少了一分嘈杂,市民乘车环境自然多了一分安静与舒适。
“公交优先”不仅仅是一个喊在嘴上的口号。为让市民出行更方便、快捷、安全、舒适,市委、市政府心系民生,高度关注并大力扶持公交事业发展。自今年初开展“治脏、治乱、治堵”以来,我市大力发展便捷公交、廉价公交,进一步开辟公交专用车道,投放大容量公交车,加密公交班次,优化公交线路,完善公交枢纽,延长运营时间,提高了公交覆盖率和换乘效率。
我市先后投入近4000万元,购置百余辆大容量、高档次的公交车投入到中心城区营运,公交运载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为提升公交出行比例创造了有利条件,更使市民出行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赣州的公交车不比沿海发达城市的差了。”8月12日,从福建回来探亲的市民丁先生在乘坐公交车时告诉记者,2010年春节他回赣州探亲时,中心城区的公交车又破又小,现在赣州的新型公交车非常现代,普通话、客家话和英语三种语言报站,提升了赣州的城市品位。当然,其中最让他感到亲切的,还是车内客家话的报站声。
为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4月9日,市公交总公司投入50辆新型公交车,在中心城区启动K1、K2路“快速公交”后,将夏秋季运营时间延长了两个小时,冬春季运营时间延长了半小时,发班密度达到高峰期每3分钟一班,平峰期每5分钟一班。而K3“环城快线”的开通,有效弥补了章贡路、濂溪路等路段公交“空白”。与此同时,市公交总公司在新开通K1、K2和K3路线的基础上,还根据市内道路分布特点和新城区发展格局以及市民乘车需要,邀请业内专家和教授就公交线路优化进行了会诊,征询专家和市民的意见。市公交总公司于6月5日起陆续开通了K6“机场快线”、7路、126路、102支线等线路。上半年,中心城区开通新公交线路7条,优化3路、5路、7路等公交线路17条;延伸K2路、5路、9路、18路、109路等线路5条。“现在的公交车漂亮多了,既宽敞又干净,即使现在炎夏酷暑,在车上都感到很舒服、凉爽。”家住赣州火车站附近的袁女士告诉记者,中心城区现在公交站点多了,乘车更加方便了,即使是碰上下雨天,照样准点出车,为老百姓出行解决了大难题。她说:“以往有时等二三十分钟都不见公交车来,现在车多站点多,这几个月来,我再也没遇到这种情况了。”
中心城区公交的喜人变化,公交司机也有切身的体会。“工作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K1路公交车一名郭姓女司机告诉记者,新型公交车都有空调,而且新型报站系统准确、清晰,到站后乘客下车需她提醒的次数越来越少,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工作量,可以让司机更加专心地开车。据了解,中心城区今年新增的百余辆大容量、高档次的新型公交车目前已全部到位投入运营。今年以来,市公交总公司在确保线路营运秩序正常稳定的前提下,收回原来的全部承包线路,实行了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的城市公车公营模式,在中心城区初步形成了以“一纵一横,快速公交”为主线、四个区域公交线路均衡分布的线网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