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30日
黄陂战斗:铁血豪情今犹在
○彭灏 杨伟辉 记者刘航 刘念海
远处就是峰岭仙制高点。
国民党军队当年在峰岭仙修筑的工事。
红军在当地胡氏家庙创办的随营学校旧址。
廖文品向记者示范,当时国民党士兵就是这样据守峰岭仙制高点,妄图阻击红军。
宁都县黄陂镇的山岭之间,至今仍传唱着那荡气回肠的铁血豪情。苏区时期,黄陂设为区,曾管辖现在的黄陂、小布、大沽、蔡江、钓峰等乡镇。这里是第一次反“围剿”的大本营,第二次反“围剿”的决策指挥中心,第三次反“围剿”的主战场之一,在中央苏区革命斗争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里还曾是当时中央苏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众多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制定过重要的方针、政策。第三次反“围剿”期间,黄陂战斗的胜利功不可没,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奠定了基础。日前,记者来到黄陂镇,在当年的战场旧址感受那铁血豪情。
78发炮弹逼降敌军一个营
早上8时许,炎热的阳光已肆无忌惮地散发开来。记者在黄陂镇文化站原站长廖文品的带领下,准备去攀爬峰岭仙。峰岭仙是黄陂圩周边较高的两座山之一。在峰岭仙,曾发生过激烈的战斗,那里有着一个78发炮弹逼降敌军一个营的传奇故事。
走到山脚下,适逢一位72岁的老农经过。他听说记者来寻找第三次反“围剿”的战场时,兴致勃勃地说:“我听我父母说过,当时就在这两座山之间,炮弹飞来飞去,打得非常激烈。国民党军队当时人多、枪多、炮多,但输给了人少、枪少、炮少的红军。”在这名老农的指点下,记者找到一条通往山顶的小路。这山路到处杂草丛生,我们只能选择杂草略少一点的地方朝山顶攀爬。“红军攻打这里时,上山比现在还要艰难10倍。”廖文品感慨道,“但他们还是攻克了国民党军队的防线。”
一个多小时后,记者终于到达山顶。“看,那就是第三次反‘围剿’时期国民党军队修筑的军事防线,至少有2.5公里长、1米多深,国民党军队就趴在里面,用猛烈的火力来阻击红军。”廖文品指点着说。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这段历史,记者找到了赣南师院文旅学院退休教授廖正本。廖正本一直从事中央苏区革命史教学及研究。为了研究反“围剿”战争期间赣南的历史,他曾于上世纪70年代两次专程到北京走访当年亲历战争的一些将士,搜集了大量资料。听说记者在寻访第三次反“围剿”中黄陂战斗的历史,他兴致勃勃地打开话匣子,向记者讲述了那段传奇往事。
1931年7月,蒋介石不甘心前两次“围剿”的惨败,突击调集30万人马,亲任总司令,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狂妄宣称“两个月内消灭红军”。对此,红军继续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把敌军引到中央苏区腹地来打。7月中旬,红军主力从福建建宁出发,千里回师,到达兴国。8月8日晚,毛泽东、朱德果断决定放弃原准备攻击的龙冈之敌,以红三军在龙冈附近佯动,主力连夜挥师东进,奔袭黄陂敌毛炳文师。8月10日晚,红军进抵黄陂附近,分兵三路进击敌军据点。红四军、红十二军(欠35师)由黄陂的正面实施主攻,红三军团和红七军经小布以南的钓峰、杨依迂回侧击黄陂两翼,断敌后路。毛炳文师在黄陂圩抢筑地堡,企图利用一条旧壕沟,将红军阻挡在黄陂圩外。
廖正本神采飞扬地说道:“敌人以为修筑壕沟就能阻挡红军的进攻,其实红军早就想好了对策,他们事先向当地百姓征集了大量的稻草,专门用来对付毛炳文部。”
1931年8月11日早晨,红四军扫清了敌人在黄陂圩外山头上的警戒部队,做好进攻准备。红三军团迂回途中,在峰岭仙遇到敌军一个团兵力的阻击。红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果断地将之前缴获的炮弹用上,红军将士对准据点,不停地连续射出炮弹78发。炮弹声吓得守敌魂飞魄散,一个整营交枪投降。这就是“78发炮弹逼降一个营”的传奇故事。中午,红四军集中全军火力,对黄陂实施强攻。这时突然天降倾盆大雨,风雨更助我军威,敌人却风声鹤唳,斗志低落。下午1时,红四军4个师的兵力向黄陂猛冲,之前征集的稻草此刻发挥了重要作用,红军战士人手一捆稻草投入壕沟,很快就将壕沟填平,国民党曾以为傲的军事防线此刻变得不堪一击,仅半小时,红军一举攻占黄陂,歼敌4个团,缴获各种枪支3000多支,无线电台一部,子弹40多万发。
当记者站在峰岭仙山顶,看到当年国民党军队修筑的工事犹存,但里面早已长满了竹子,成为历史的碎片。坚固的防御挡不住红军的脚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红军充分发动了人民群众的力量,黄陂战斗同时也是一场人民战争的胜利。”廖正本如是说。
“禾杆缴枪,菜刀杀敌”
“黄陂战斗充分体现了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思想。毛泽东曾说过,根据地的人民条件,特别是对于作战来说,就是有武装起来了的人民。敌人视为畏途,也在这一点。”廖正本侃侃谈来,“黄陂战斗中,红军赢得如此漂亮,离不开当地人民的支持。”在敌毛炳文师进驻黄陂之前,黄陂区党、政、军负责人专门召开了会议,布置坚壁清野工作,把粮食、锅头等能吃能用的全部转移,或是沉入塘中。敌人到黄陂后,面临无物资可买、无人带路的尴尬境地,只得到宁都县城去买。有时,百姓不得已卖东西给白军,便在红军示意下以高价售出,让国民党军恨得牙痒痒却又无可奈何。
在激战前,当地群众组织了破坏队,把交通要道和桥梁毁坏,并在路边、树下、屋旁挖陷阱,敌人防不胜防,一不小心就掉进坑里。国民党军进驻黄陂后,我黄陂区军事部组织游击队,每天晚上将本地产的鞭炮串起来,放进煤油桶里燃放,声音好似机关枪。国民党士兵以为中了埋伏,天天如此“偷袭”,最终被扰得十分疲劳。待红军真的到达黄陂时,国民党军还依旧以为是“小小游击队”来骚扰,没有放在心上,这使得红军的攻打起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黄陂战斗当天,进犯兴国的敌军两个师企图增援黄陂,但在麻坡坳一带遇上黄陂区蔡江游击队队长龚远林等率领的游击队300多人。他们用5条步枪和一些土制武器,选择敌人必经的五渡桥设伏,拖住敌人援军两个多小时,直到黄陂战斗结束。同一天,黄陂区钓峰乡赤卫队模范连与赤少队30余人在王炭和率领下,在钓峰西口桥袭击国民党200余人组成的溃逃部队,当场击毙敌军3名,俘敌13名,缴获武器30件。当时黄陂区小布乡的少先队员也踊跃援战,其中5个队员用梭镖和木头假枪,在黄陂山堂缴到敌人10支洋枪。黄陂区连陂乡赤卫队用几支步枪和梭镖大刀,俘虏溃兵40余人,拾获长短枪167支,迫击炮1门,水机枪一挺,子弹1800多发。当地群众更是奋勇阻击,在国民党军溃不成军之时,他们用禾耙、禾杆等劳动工具当武器,捉拿逃敌,缴获枪支。还有的妇女,在国民党士兵逃到自己家时,用菜刀当武器,或斩杀或俘虏了不少敌人。这段历史一直为当地百姓津津乐道,一段“禾杆缴枪,菜刀杀敌”的传奇由此诞生,并被当地人编成戏剧。
黄陂战斗结束后,一个被俘的敌军喟叹:“当了10多年兵,走了十几个省,都没有遇到这样厉害的老百姓。”
百川归海,得民心者得天下。黄陂战斗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战争的胜负,黄陂成为引诱敌军向东,把敌人“肥的拖瘦,瘦的拖死”的出发地。蒋介石在黄陂惨败后不足三周就不得不电令何应钦实行总退却。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以彻底失败告终。
峰岭仙上飞扬的风中,似乎仍响着炮弹的呼啸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啊,有着红军将士们怎样的冲天豪情,还有当地百姓的一腔向红热血!廖正本告诉记者,许多红军将领后来回忆说,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时,我们红军转来转去都离不开黄陂。邓小平也曾说:黄陂是个好地方,是反“围剿”的中心,很重要,黄陂对中国革命贡献很大。
黄陂,你因这段红色传奇而注定光辉万丈!这段铁血豪情也将在那崇山峻岭间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