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6日
去年12月,赣州中心城区开始设置分类垃圾箱,到目前为止,已设置分类垃圾箱590个。近日,有市民向记者反映,分类垃圾箱“分”不清,很多市民依然乱扔垃圾,不会按上面写的可回收、不可回收投放,分类垃圾箱有形同虚设的嫌疑。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分类垃圾箱要想用好不容易
市环卫处:实现垃圾分类处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肖承霞 记者刘航 文/图
在赣州市文清路上,一市民扔完垃圾后,回头看了眼分类垃圾箱上的字。 记者刘航 摄
1、目击 仍有市民不知如何分类
5月9日,记者在赣州市文清路街头随机采访了一名正打算扔垃圾的市民钟女士。她手里拿着一个矿泉水瓶,见记者发问,她反问道:“这个属于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
一名老年市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很迷惑地说:“我分不清楚,哪里有垃圾箱就扔到哪里。我以为不乱扔垃圾就可以了。”在提到垃圾分类时,她有点不确定地说:“废品收购站会收的,就是可回收垃圾吧?一般这种垃圾我会卖给收废品的,不会乱扔。”
2、现状 垃圾分类还需加强宣传
对于分类垃圾箱,部分市民质疑有无设置的必要。市民刘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分类垃圾箱有点形同虚设。开始时,我还会注意一下,将垃圾按类别扔。但后来我发现,很多人根本就不会按分类扔垃圾。而且有一次我在街上走时,无意中发现,环卫工人在运送垃圾时,还是混在一起运走。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要设置分类垃圾箱?”
当然,有些市民在质疑设置分类垃圾箱取得的效果时,还是肯定了分类垃圾箱的意义。市民王先生就认为,分类垃圾箱的出现有助于环境保护。从小的方面说,这其实间接维护了我们生存的空间。所以,他一直坚持按类别扔垃圾,尽管他也很怀疑分类垃圾箱所起到的作用,“但多一个人尽力总是好的。”王先生如是说。
针对市民的质疑,记者5月10日走访了赣州市环卫处。该处业务科科长聂敏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聂敏表示,我国是最近10年才提出垃圾分类处理的。而这种意识要变成集体认知肯定需要更长的时间,比如,什么才是可回收垃圾?很多市民,尤其是中老年人知之甚少。这需要学校等单位和社会团体共同努力,不断宣传,让大家首先了解垃圾的分类,同时还要将环保课程纳入教育体系中,让大家有一个正确认识。因此,不能责怪市民认识不高,而是要加大对社会整体的宣传力度。
3、回应 实现垃圾分类处理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聂敏说,分类垃圾箱的设置,其初衷是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为以后实施垃圾分类处理做好基础工作。虽然设置的分类垃圾箱目前尚未产生预期效果,但它的设置是必要的,至少能引起人们关注,在潜移默化中让市民逐渐形成垃圾分类的观念。虽然最终我市分类垃圾箱内的垃圾还是混在一起运到垃圾场,但在这个过程中,垃圾通过人工分拣实现了大部分分类。首先是很多城市拾荒者会在垃圾箱内翻找,把塑料、金属等挑拣出来送去废品收购站回收。而环卫工人在清倒垃圾的过程中,也会进行粗略的分拣,把可回收的垃圾挑拣出来。垃圾被运到中转站时,工作人员还会再翻拣一次,将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拣出来。到了垃圾场时,可回收垃圾已被拣去大部分。
当然,要真正实现垃圾分类,光靠设置分类垃圾箱确实不现实,目前我市还存在许多困难。
首先,虽然垃圾箱内的垃圾有人去自觉回收,但还有一些可回收的垃圾无人理会,比如玻璃和废旧电池。赣州没有能够大量回收处理玻璃和电池的工厂,因此,人们潜意识中会自动将其列入不可回收一类中去。
其次,我市目前尚无专业的垃圾分拣设备。垃圾运到了垃圾场,只能填埋处理,无法再进行更细的分类,进一步将可回收垃圾拣出。而且,即使有了专业分拣设备,如果没有完善的资源再利用回收系统,让各类垃圾各有去处,分了类的垃圾同样无法达到应有效果。
再次,环卫工人的整体素质也要同步提高,否则,垃圾分类处理仍难实现。所以,要真正实现垃圾分类处理,道路还很漫长。
不过,我们不能因此抹杀分类垃圾箱的作用,至少它可以增强人们的垃圾分类意识,让垃圾处理终端最大可能实现减量化、无害化。垃圾分类处理是未来发展大趋势,先设置分类垃圾箱,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奏之一。环卫部门也想借此呼吁市民,不要忽视身边的分类垃圾箱,看清楚再扔垃圾,这是利人利己利子孙的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