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0日
本报赣县讯(记者熊亚光 通讯员刘世平、刘运高)曾经因纠纷而集怨多年的张氏兄弟握手言和,村民盼望多年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漂泊在外的游子每周能收到来自家乡的资讯,7户蔬菜种植户喜圆“规模种菜当老板”的梦想……春和景明的5月,赣县江口镇旱塘村村民说起这一桩桩喜事,无不交口称赞电子户情档案的功劳。面对新时期的群众工作,赣县从今年起为全县所有行政村和社区的群众建立电子户情档案,以此为抓手创新社会管理,使得群众诉求有门路,干部服务有方向。
去年年底,赣县1500余名机关干部分赴基层一线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活动中,“三送”干部发现,要做好服务群众工作,首先必须了解群众。为建立动态化管理、差异化服务的工作机制,今年初,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和社区14.5多万多户家庭,包含群众家庭基本情况及所思所想的电子户情档案应运而生。
内容精细化、管理信息化是电子户情档案的一大亮点。分赴基层一线的“三送”干部与所在地的镇村组干部一道上门入户,对群众的家庭主要成员、主要社会关系、主要诉求以及产业发展、人均收入、社会保障和联系方式等信息登记造册。经过近两个月的逐户调查,目前已在全县276个行政村和23个社区建立起户情档案管理系统,将所有的户情信息录入系统,实行电子信息化管理,达到全员信息的共享,实现网上实时监控、网上评估、短信群发等功能。工作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分门别类统计出相关数据,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以行政村和社区为单位,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实施常态化跟踪联系制度,对户情档案一月一排查、一月一梳理、一月一调整。采取农户自主申报、日常跟踪了解、上户排查和约谈调查的方式,及时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做到了“民意及时通达、干群经常沟通、诉求得到解决”。
对于在上海务工的赣县南塘镇农民谢海莉来说,最开心的事便是每周都可以收到来自家乡的资讯,村务动态、村风民貌、问候祝福……让她倍感亲切温暖。加强与外出人员的联系,填补管理“真空”是该县电子户情档案的一大作用。建立电子户情档案之后,干部在服务群众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按照群众不同的需求和侧重点,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方案。同时,对个性化服务方案进行公示,锁定责任人员、完成时限等内容,对所有的服务措施都实行销号整改。
电子户情档案实现了党群干群联系常态化,让基层百姓的诉求在第一时间得到响应和解决。一大批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一系列纠纷得到了化解调和,广袤农村荡漾着和谐与幸福,鱼水情深成为干群关系的真实写照。从年初运行至今,该县已收集群众意见和要求3995条,为群众办好事实事2956件,并处理好710件矛盾纠纷,897起信访件被消除在萌芽状态。该县捧回了“全省五类信访问题百日大治理活动先进县”的牌子,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和谐平安先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