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州金融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15日
本站讯 近年来,大余县人社系统把就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抓手,围绕脱贫攻坚大局,对贫困户家庭的致贫原因进行认真梳理,从资金扶持、培训指导、入园就业、产业扶助等方面为2000余名贫困户提供全程服务。
打造“互联网+就业”模式。该县村干部、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员,对贫困劳动力人员调查摸底,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对贫困劳动力实名登记,做到人员底数明、技能特长明、就业愿望明。同时人社局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工业园区90多个企业调查摸底,了解需求,收集招工简章和用工信息800余份,打造“互联网+就业”模式,建成线上线下就业创业平台,结对帮扶干部根据贫困户的就业需求提供岗位信息,帮扶人员协助贫困户实现就业。目前已发布各类信息4000多条,帮助700余名贫困劳动力找到就业岗位。
就业需求与技能提升统一。如何实现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需求与技能提升相统一?该县摸清贫困劳动力的培训需求和培训意愿,收集汇总各项目单位的培训项目和培训任务,结合实际制定培训计划,对各种贫困劳动力实施了分类培训。同时,依据贫困户自身状况,采取“集中培训、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个性化培训和服务。目前全县已培训各类贫困劳动力3000余人,帮助大批贫困人口掌握脱贫的“看家本领”。
产业扶贫构建“半小时就业圈”。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的原则,该县创新就业扶贫载体,把培育扶贫产业基地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板鸭、养蜂、脐橙、毛竹、油茶和蔬菜等农业扶贫产业。每个乡镇建立了2个以上扶贫产业基地,每个贫困村至少有1个扶贫产业基地或龙头企业,支持引导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平均10公里范围内就有一处基地可供贫困劳动者选择就业,构建“半小时就业圈”。对带动10名以上的周边贫困劳动力,增加务工收入或家庭经营收入,与贫困劳动力签订了劳动合同或入股协议等,每年给予岗位补贴。既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又解决了养懒汉问题。目前,全县的扶贫产业基地,带动2600余名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交通补贴”为贫困户就业添彩。为扎实有效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积极推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018年以来,大余县人社部门把落实交通补贴政策作为鼓励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的重要举措,促进就业扶贫工作稳步有序开展。
该县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做好大余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交通补贴申请工作的通知》,简化了补贴申报程序,对在外省务工的贫困户每人每年补助500元,本省跨县内务工及县工业园区务工的每人每年补助300元。同时,各乡镇安排扶贫专干负责此项补助的审核工作,明确工作任务,强化职责分工,提升办事效率,允许第一书记或帮扶干部代为申请,灵活解决贫困劳动力“来回跑”的问题,主动为贫困劳动力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目前全县已为11个乡镇4700余名贫困劳动力发放交通补助208万元。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