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名石。 |
|
|
赣南师范大学校门。 |
|
|
学校依托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赣南脐橙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
|
|
学校坚持以苏区精神育人,培养红色传人。 |
|
|
学校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中央苏区研究方面形成了显著特色。 |
|
|
学校积极为地方基础教育培训师资。 |
|
□赖锋 岳蓓 记者 廖福玲 文/图
一甲子砥砺耕耘,六十载薪火相传。赣南师范大学秉承“立足红土地办学、用苏区精神育人、为苏区振兴服务、做苏区精神传人”的办学传统,结合地方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和引导学校广大科研工作者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把论文写在赣鄱大地上,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立德树人 打造人民教师的“摇篮”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学校以社会对新型基础教育师资的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协作的教师教育共同体。自2011年以来,先后与赣县等10个县(市、区)以及赣州经开区、深圳龙岗区6所学校签订共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协议,开辟了一条促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校地与校校合作共建一体化的改革发展新路。建校6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6万余名中小学教师,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师德高尚、教学水平较高,在赣南及周边地区乃至珠三角、长三角、海西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被誉为“赣南红土地上人民教师的摇篮”。据统计,目前赣州市60%以上的中学骨干教师、近80%的中学校长是该校毕业生,28所省重点中学校长该校校友占75%。同时,依托“江西省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基地”,广泛实施“实习支教—置换培训计划”、在职教师“教育硕士培育计划”,先后完成“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项目40多批次近2万余人的培训任务,为地方中小学校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师队伍学历结构等作出了积极贡献。
引领教研教改,取得喜人成果。学校立足于适应和推动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以江西省教育经济研究中心、学校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等为依托,联合地方中小学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2014年,学校与赣州市文清路小学合作的成果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历年的江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申报中,学校教师广泛参与、多次获奖,特别是今年赣州中小学校获得的14项省教学成果奖,每一项都有学校教师的参与。
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促进地方教育发展。学校主动融入教育部与江西省共建的赣州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承担了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等一批项目。组建了“教授·博士”服务团,深入基层学校调研咨询,指导制定并实施学校发展规划或学校文化建设规划。组织了8000余名师范生参与“顶岗支教实习”,缓解农村学校师资紧张困局。还连续9年承担《江西省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编辑工作,开展江西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系数测算和监测工作以及江西省中学教学质量状态监测工作,连续多年向政府部门提供教育咨询报告。同时,学校主动牵手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高校,通过地方院校校长论坛、地方院校联席会、地方院校教育学院(系)协作会等平台,共建区域教师教育发展联盟,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等领域寻求合作共赢。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学校重启附属学校体系建设,与赣州蓉江新区合作共建中学、小学、幼儿园3所学校,开启了与地方合作办学的新征程。学校已成为服务赣南及周边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中心、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中心,极大地满足了地方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有力促进了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 打造推进产业发展的“引擎”
学校拥有2个国家级研究基地、16个省级科研平台,建有3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中美柑橘黄龙病联合实验室”、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一个个研究基地成为推动地方产业发展的“引擎”。
作为全国最大的脐橙主产区,赣州的脐橙种植面积世界第一,被誉为“世界橙乡”。早在2007年学校就与赣州市政府联合组建了“赣南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3年获批组建“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7年,学校又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共建 “中美柑橘黄龙病防控联合实验室”,引进世界顶尖植物病理学家来校工作,打造了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脐橙研发团队。学校围绕脐橙育种与栽培、病虫害防控、商品化处理技术与装备、贮藏保鲜与资源利用、电子商务与信息化技术等方向开展技术攻关,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励20余项,申请国家专利16项,研制国家标准3项、地方标准6项。培育的脐橙新品种“赣南早”是目前全球成熟最早的脐橙品种,在国内脐橙主产区推广种植面积已逾1.5万亩。学校成立了国内首家脐橙学院,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了一批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脐橙产业人才;选派了一批博士、干部挂职分管果业的副县长,定期派出教授、博士下乡服务,深入一线指导脐橙的种植、病虫防治与营销推广,有力地促进了赣州脐橙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为我国脐橙年产量上升到世界第二、“赣南脐橙”品牌价值跃居全国农产品榜首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赣南素有“稀土王国”之称,是中国第二大稀土矿资源集中地。学校依托江西省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江西省功能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承担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等课题近10项,其中参与的“离子型稀土冶炼技术及设备”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申请国家专利3项。学校深入开展离子型稀土冶炼技术及设备、低成本稀土镁系列中间合金、镁合金表面处理以及光点磁金属功能配合物的开发研究,自主研发的氟化体系共电沉积制备稀土镁中间合金新技术并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其产品已应用于我国航空航天器材等领域,有力促进了我国高性能稀土镁合金产业的发展,为赣南重稀土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科技扶贫显身手。学校积极与政府(部门)、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选派多名博士教师担任科技服务特派员深入企业、农村开展技术服务,积极参与江西省教育厅开展的“百校联百园、千博(专家)进千企”等系列活动,并承担完成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一大批科技委托、技术咨询服务项目。学校相继与赣州诚正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芯隆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等签订合作协议,鼓励科技人员参与企业部分技术研究任务。近年来,学校与抚州市、赣州市县区等10余个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赣州打造青峰药谷、赣南稀金谷、新能源汽车科技城、南康家具千亿元产业集群等地方新兴产业发展把脉献策。
服务社会 打造地方社会建设的“智库”
江西鄱阳湖一带是血吸虫病流行重疫区。针对这一状况,学校依托江西省有机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整合学校相关学科研究力量,组建了一支跨学科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团队,围绕血吸虫病防治新技术开展深入研究,取得显著成效。2009年,由学校范小林教授主持的“血吸虫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获批立项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该项目联合国内7个省市,整合血吸虫研究领域的前沿力量开展合作攻关,在血吸虫尾蚴监测与控制新技术、钉螺防控、临床诊断与预防技术和综合防控与集成示范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在江西、湖南、湖北等示范区进行技术集成应用,试点(区)县的示范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明显下降,为长江经济带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赣师贡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学校主动对接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助力推进乡村振兴。学校“美丽乡村特色小镇规划设计与发展研究中心”承担了全省14个项目、24个村镇的总体策划设计任务,完成了多个地方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委托的重大项目,拥有系列标志性乡村规划项目成果。与万安县共同打造的“田北农民画村”被盛赞“美丽江西的田北样板”,并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规划设计的定南县老城镇“黄砂口村”,作为典型案例被《光明日报》整版刊登。学以资政,调研报告《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研究》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采纳,《赣南油茶产业发展瓶颈及破解建议》《关于整合“和谐钟塔公园”、“通天岩景区”打造“赣州城市文化旅游综合体”的建议》等获省市主要领导的肯定与批示。
2017年,赣南苏区人才发展合作研究院落户学校,将在为赣州市汇聚市外高端人才与智力、赣州重大战略决策提供论证咨询、全市各类企业与市外高端人才合作提供平台和政策支撑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继承弘扬 昂起文化传承的“龙头”
近年来,赣南师范大学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传承发展地域特色文化,深入开展中央苏区史、苏区精神、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研究。学校获批建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创办了全国首家专门研究红色文化的公开出版刊物——《红色文化学刊》,建有目前全国高校唯一以某一历史时期革命斗争为主题的“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经过多年的积淀,学校在中央苏区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西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一系列科研、教学成果奖;编撰出版的8卷本、10卷本“中央苏区史研究”丛书,被学术界誉为“我国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的中央苏区研究丛书”。同时,学校依托中央苏区研究优势,在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承担了江西广东福建三省重点招标项目《中央苏区范围、历史贡献与发展现状》,参与“赣南苏区振兴规划”的前期调研与成果论证工作,承办了“第二次全国苏区精神研讨会”和“河源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全国学术研讨会,为瑞金等地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建言献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赣南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形成的摇篮。在上世纪80年代,学校就开始组织研究客家文化。学校客家研究中心为江西省第一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3年又被授予江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一大批科研成果影响海内外,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客家文化研究与传播基地。学校申报的“客家文化研究”课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先后起草、编制完成《江西省志·客家志》《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赣州市红色旅游和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助力赣州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学校还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客家民俗文物博物馆”,挖掘收集客家文物万余件,成为国内外最大的客家研究资料中心之一。学校在“中国十大魅力古村”之一的白鹭古村建立了全国首个集田野调查、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于一体的“民俗学田野调查实践基地”,成为赣南周边地区民俗文化调查与研究中心和海内外客家文化调查与研究的重要平台;学校协助地方承办了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有关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两岸高校合作举办三届“客家文化寻踪夏令营”,在传承客家文化,推动赣台文化交流、凝聚海内外客家社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学校还与章贡区合作成立了宋城文化研究院,挖掘宋城文化资源,促进宋城历史文化传承;学校组建王阳明与地域文化研究创新团队,大力开展王阳明文化研究,积极参与地方阳明文化研究与旅游开发。
愿展鸿鹄志,奋翅起高飞。走进新时代,赣南师范大学肩负新的使命与责任,承载新的光荣与梦想,将全面助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实干担当,持续发力,为赣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人才支撑、创新动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