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贝们即使再刚硬、再聪明,在铁了心想对它们下手的人面前,也是不堪一击。
就直观印象而言,只有“鼻涕虫儿”(学名蛞蝓)或者长成“鼻涕虫儿”模样的东西,才能担当得起“软体动物”的名号吧,全身软软的、黏黏的,爬动起来,也是一副“不怕泰山崩”的怡然自得的样子 。
哪里想到,像扇贝这种身披坚甲的东西,居然也挤到“软体动物”的队列中来了。这就难免要让偶有感触的人类觉得有些名实不符了。也是,虽然名为“软体动物”,但扇贝们可一点儿也不软,身上的外壳,冷硬无比,而且,只要受了点儿刺激,两片外壳马上“咬死”在一起,外人要想撬开,不容易。
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生物学家如此划分江湖门派,多多少少就有点儿骗人的味道:让人看了名字后,马上产生想“欺负欺负”的冲动,等到一动手,才知道人家其实硬得很。
成年扇贝的外壳虽然极坚硬,但这绝不是天生的,而是历经岁月的残酷磨砺,一天天地锻造而成的。扇贝的硬壳里边,是有一层膜的,名曰“外套膜”,这套“膜装置”具有极强的分泌能力,分泌液富含钙质,这样一天天、一年年地分泌下来,扇贝的外壳也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厚、越来越硬了。可见扇贝小时候,也确实是货真价实的“小鲜肉儿”一枚,后来逐渐变得冷硬了,要怪,大约只能怪外部环境的冷硬吧。
成年扇贝的外壳虽然极坚硬,但内心却真是极柔软的,无骨、无刺,肉呼呼、粉嫩嫩的一团,倒也实在配得上“软体”的美名。不过,美则美矣,软则软矣,这团“小鲜肉儿”,也是极有力量的,尤其是其中的“闭壳肌”,只要绷紧了劲头儿,许多人就拿它一点办法也没有,非“抄家伙”不能得手。这一小块儿肉被割下、干制后,即得名“干贝”,给人的感觉马上就“硬通货”起来,爱用它煲汤的广东人,甚至为其奉上“瑶柱”的名号,这就能让人从中品味出既美且秀、既刚且强的特质了。
你看,扇贝其实真的一点儿也不软。其实,又何止是不软呢,扇贝还特别地灵活。虽然所谓的生物学专家们在教科书上断言,扇贝们终其一生的活动范围,不会超过巴掌大那么块地儿,完全一副“呆傻笨愣”、死气沉沉、混吃等死的样子,但这显然有点儿往人家身上“泼脏水”的意味了,其实扇贝运动起来,不但很灵动,而且很迅捷,尤其还特别富于美感呢。
虽然由于“足”的退化,扇贝确实不能“走路”,但“活贝怎么能让尿憋死”?借助强大的“闭壳肌”,一收一放、一张一弛间——好像颇有点儿文武之道的感觉——两片贝壳儿开开合合着,人家的整个身子,也就随之无比协调地翩跹舞动起来,有幸看到的人,大约都会自叹不如、进而心驰神往起来。
当然,扇贝不时地四处溜达溜达,也是大有原因的,比如,不知道从哪儿赶过来一只海星,既然天敌驾到,扇贝肯定就得挪挪窝儿;或者,又不知道从哪儿拥过来一拨一拨的冷水团或者热水团,扇贝感觉冻得慌、燥得慌、不舒服了,当然也得想办法挪挪窝儿;又或者,日子过得太寂寞了,恰巧不知道从哪儿路过一阵洋流,扇贝们纷纷打点起行囊去看看远方,也不是没有可能……从这个角度看,扇贝其实是很聪明、很有想法儿的一类呢。
可惜,扇贝们即使再坚硬、再聪明,在铁了心想对它们下手的人面前,也是不堪一击,无论是上锅直接蒸,还是扔进沸水里滚一下,扇贝马上就乖乖张开壳投降;当然也有直接下刀捅的,据说每到扇贝收获的季节,威海的一位大嫂,几秒钟就能收拾一只扇贝,冷硬的壳儿扔一边儿,粉嫩的肉儿留下来,人送外号“三刀”。
对付扇贝如此,对付像扇贝一样的人,也差不多,你只要想吃定“它”,狠招儿有的是,除非你压根儿就没想整治“它”,或者自己实在是外行,拿“它”那硬壳没办法。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