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old>> 赣州财经频道>> 赣州县域经济 >> 正文内容

一亩地的经济学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07日

    莽莽大山重重包围,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全南立足县情,转变思路,深挖潜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同一亩地耕出了过去两亩甚至三亩的效益。近日,记者深入全南乡村采访,感受这里“一亩地的经济学”。

    创新模式催生“溢出效应”

    12月2日清晨,记者走进全南县龙源坝雅溪村,眼前500亩集中连片的西兰花郁郁葱葱,数名农妇正忙着采摘,田园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由于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这些田地曾大面积抛荒。而种植大户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却增地受限。如何在供需之间架通一道桥梁,将抛荒地有效利用起来?全南县创新土地流转模式,突破过去只给租金的单一方式,探索出一次性租赁、反租倒包、土地托管、实物分红、土地入股、人入社地不入股等六种土地流转模式,在盘活闲置耕地的同时,确保了农民利益的最大化。

    “对此,我们拍手称赞。”雅溪村党支部书记陈海全说。有了村民的支持和政府的引导,赣州市顶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快速流转该村的500亩土地,建立了蔬菜基地以及相应的冷冻库、育苗中心、包装车间等。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模式,提高了农民耕地的产出效益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片地,可村里却是一片新景象。“我家8亩地,每亩租金有350元,自己还在这里务工,一年下来净收入有2万多元。”现在的生活,让50岁的村民陈秀莲很是满意。

    昔日“散沙”聚成“塔”,全南种植大户纷纷抱团闯市场。近年来,该县流转近4万亩田地发展花木、果蔬、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30家,合作社成员10830户,合作社社员人均收入超过了2万元。

    【采访感言】事物一个方面的发展带动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形成“溢出效应”。全南县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不仅让农民从地里掘出“真金白银”,还引领农户抱团闯市场,拉动了全县农业朝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补齐短板消除“木桶效应”

    “现在我们村最抢手的就是这些农田了,要不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估计现在很多农田都要抛荒。”12月1日,南迳镇大田村村民利永林对记者说。过去,他家的5亩地分了7块,渠道长年淤积,浇地水不到,涝了排不出,农机进不来。经过项目区改造,5亩地调整成两块,还修通了两条水渠,解决了灌溉难题。

    更让利永林高兴的是,现在的农田旱能浇、涝能排,不论播种、耕耘、收割,机器都能下到田里,亩产也翻了番。

    农业综合开发不是光解决水的问题,而是对水、土、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这个项目解决了农民想办又办不了的事情。”该县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曹国平说,县里坚持不撒“胡椒面”,而是集中投入、连片开发,经过规范化、模式化的农田改造以后,许多项目区实现了灌溉水利化、耕作机械化、种植标准化,土地的使用率和产出率提高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农业抗灾能力增强了。

    除了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全南县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该县出台奖补政策,对发展设施农业的农户给予资金补贴、金融支持,并提供技术培训等服务,在全县推广温控大棚、滴灌设备等,科学调控农作物的生长温度和湿度,既可有效抵御自然灾害,还让农产品尽可能少受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实现全天候、跨季节生长。

    基础设施短板补齐,各方力量加入进来。目前,该县高山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亩,农民户均因此增收上万元;葡萄种植面积由100亩发展到5000亩,每亩收入上万元,1亩田产出了过去3亩田的收益。种植大户舒斌高兴地说:“项目区打好了基础,我们投入有底气,我要将蔬菜种植规模再扩大200亩。”

    【采访感言】木桶容量大小取决于最短那块板。为了消除“木桶效应”,该县找准农业短板,对症下药,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发展设施农业,力求耕地开发利用效益实现最大化,为农民种养致富注入了源头活力。

    “互联网+”掀起“蜂巢效应”

    时值初冬,南迳镇大洋湖脐橙基地却是一片繁忙景象。果农兰发龙正忙着采摘脐橙并打包装袋,“网上接单比商贩采购,每公斤的价格最少多1.5元,这对我们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呀。”

    脐橙销售渠道以前一直局限于线下,竞争激烈。南迳镇整个大洋湖脐橙基地现有60多户果农,脐橙种植面积2000多亩,年产量3000多吨。搭上“互联网+农业”快车,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随着全南被列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京东商城、阿里巴巴等电商企业相继被引进,在网络平台上,一边是由当地有规模、有品牌的专业合作社和大型企业反馈的供货信息;一边是由农产品网商、加工企业、经营企业等提交的购货信息,一桩桩“姻缘”就在鼠标点击间被促成。

     “互联网+农业”,让农产品减少了采货、运输成本,缩短了物流配送时间,免去了交易中介的管理费用,给农民带来实在的红利。更为重要的是,它正在改变着农业生产方式,“触网”的农民开始成为新时代的市场主体。

    长期从事外贸工作的月满秀就走在了前面。抱着让亲朋好友吃上健康食品的初衷,她在城厢镇黄埠村租了块地,专门种植蔬菜和水果。起初只是保证自家和亲友的供应,后来她利用互联网寻求订户并上门供应。她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将在蔬菜生产过程中如何保证无农药、无化肥等信息发布出去,订单络绎不绝。

    随着规模的扩大,月满秀有了更多的想法,她征集网友的意见和建议来改进种植,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资金的问题。

    “传统农业是重资产配置,我们目前在做的是轻农庄、零投资。”在月满秀的探索中,众筹的思路,为规模化扩张找到了一个非常合适的经营模式,农庄采取预付费模式,按需生产、按量定价,不仅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问题,还使农产品免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采访感言】“蜂巢效应”的核心在于“各方力量的共生共荣和跨界融合”。“互联网+农业”,直接引导本地农业的调整和优化,成就了智慧农业,助推了现代农业。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曾爱娣 特约记者钟慧燕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