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old>> 赣州财经频道>> 赣州县域经济 >> 正文内容

喜看“老树”绽“新花”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5日

 
    六月十一日,在大余县伟翔制衣有限公司专机车间,工人正在赶制出口产品。车间内的电脑长臂车是该公司去年底耗资一百多万元引进的新设备,既节省了人力又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袁荣德 刘铭三 何玉民  文/图
 
    赣州工业转型升级进行时
 
    食品、制衣、钨及有色金属是大余县的三大传统产业,近年来,该县这些传统产业不固守“传统”,在创新发展中不断取得新突破,开出“新花”朵朵。
 
    这些传统产业到底是如何转型发展的呢?近日,记者走进大余县工业园区,探析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A
 
    食品行业“触网”前行
 
    在以往,每年的夏季是大余县牡丹亭旅游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淡季,公司的生产车间有时都处于停产状态。6月11日笔者来到该公司时,却是另一番景象。还未走进该公司大门,一股多味花生的香味已经飘入鼻中,生产车间里工人们都在紧张地忙碌。
 
    “你的消息落后了,从去年开始我们公司就没有生产淡季、旺季之分了,一年四季各条生产线都是开足马力生产。”该公司总经理王小萍笑着说。原来,去年该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了散装产品,在实体店和网店都很受欢迎,这一举措带动了800多吨的销量。该公司去年实现销售收入3200多万元,达到了企业转制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他各项经济指标同比增长均在20%以上。
 
    交谈中笔者得知,从去年初开始,牡丹亭旅游食品有限公司便开始着手向电子商务进军。今年初,北京大型知名综合网上购物中心“1号店”主动找到王小萍商谈合作事宜,双方一拍即合。“牡丹亭”牌多味花生于5月中旬在“1号店”上线,销量逐月递增。虽然公司在电子商务方面才刚起步,但对网络营销,王小萍充满了信心。
 
    大余是传统客家县,造就了南安板鸭、多味花生、风味芋荷、梅关烫皮等市场上叫得响的土特产。近几年来,大余县的旅游食品越来越多样化,广受消费者欢迎,发展潜力巨大,该县顺势将食品加工业作为工业主导产业加以培育。和“牡丹亭”牌多味花生一样,南安板鸭、周屋芋荷等传统特色旅游休闲食品也在“触网”前行。
 
    在引导企业迈出了品牌化大产业步伐的同时,大余县设立专项资金引进和培训电商人才,通过出台扶持政策、搭建技术平台等措施,鼓励企业“试水”电商。搭上互联网“列车”,实现线上线下的互补,该县食品类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截至今年4月,该县食品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500多万元,同比增长64%。
 
    B
 
    大余织造海外“吃香”
 
    和食品产业相比,大余的制衣企业早已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而是凭着过硬的产品质量,将触角伸向了海外市场,出口创汇能力不断提升。大余制衣产业的基础雄厚,虽然工业总产值占比并不大,但40多家制衣企业对带动该县就业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日,为了深入了解大余制衣企业当前的生存状态,笔者来到大余县伟翔制衣有限公司采访,该公司董事长黄水平领着笔者把七层楼的生产车间逛了个遍。该公司的主打产品是羽绒服、滑雪衣、睡袋等,产品出口欧美。而在黄水平的介绍中,笔者听到最多的是“新技术”和“新设备”两个词。
 
    在电子充绒车间,工人正在操作的几台自动充绒机是该公司去年引进的新设备。“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黄水平告诉笔者,这是目前国内羽绒制衣行业最先进的设备,一台设备便要50多万元。新设备带来的效益不仅仅是节省人力,更提升了产品质量。在引入自动充绒机之前,工人给羽绒服充绒靠的是手工打秤,难免会有误差。而现在,工人只要在电子操作平台上输入数据,机器会根据设定的数据自动灌充羽绒服,既精准又高效。
 
    在伟翔制衣有限公司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几乎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采购新设备和引进新技术,促使企业在海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黄水平坦言,随着欧元贬值,近年来产品在欧美市场不断受到冲击,但凭着过硬的产品质量,老客户不断找上门,企业的产值每年都在提升。去年,该公司出口创汇594万美元。
 
    近年来,随着大余制衣产业的发展,其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针对农村留守妇女多的现状,很多企业重心下移,把生产车间“搬”到乡镇,既解决了自身招工难题,又解决了城乡就业难题,实施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仅伟翔制衣有限公司一家企业就在乡镇开办了11家加工点,吸纳农村就业人员470多人。
 
    C
 
    钨产业加速蝶变
 
    6月10日,在位于大余县新华工业小区的赣州海创钨业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厂区,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调试设备,为正式投产做最后的准备。从去年项目开工以来,海创钨业一期项目进展迅速,引领了大余省级钨及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发展的新气象。
 
    传统钨及有色金属加工产业是大余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曾依靠资源优势风生水起。但由于门槛过低,在行业竞争中,企业的盈利水平一再下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大余县适时把钨及有色金属加工产业的发展方向转向了高端化,使产业增“高”变“绿”,加速蝶变。
 
    以把基地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钨资源集散地、钨及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基地为目标,大余县依托新华工业小区重点规划建设产业基地,规划面积5000多亩,全力推进工业小区1公里范围内居民区搬迁安置工作。
 
    放眼大项目和高端企业,大余县围绕产业链招商,组建了10多个招商团队分赴全国各地,加大对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以及央企、龙头企业的跟踪力度,主攻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效益大的项目。在两年多时间里,该县引进钨及有色金属加工企业20多个,一批深加工企业纷纷入驻,传统钨产业逐步由低端初加工向高端深加工延伸。
 
    与此同时,大余县千方百计扶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每年安排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发展资金,对企业给予补助和奖励。目前,该县钨及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基地已聚集了企业40多家,初步形成了“采矿—初选—精深加工—废料回收利用”的综合循环产业体系。截至今年4月,该县钨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4亿元。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