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7日
□陈洪明 江西日报记者 鄢朝晖
■编者按:4月22日和24日,江西日报分别在头版头条和头版刊发通讯《念好“精准”二字诀》《培育“造血”新功能——老区扶贫攻坚的“赣南样板”(下篇)》,聚焦赣州市委、市政府把扶贫攻坚作为振兴发展的重大政治责任和重要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精准扶贫,让赣南老区旧貌换新颜。本报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春天的赣南,山上一片绿色,烘托出群众内心深处的那份收获、那份幸福。
在扶贫攻坚路上,作为革命老区的赣南人,敢于正视主、客观难题,在探索中念好“精准”二字诀,在实践中下足真功夫,使贫困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自2011年到2014年底,赣南贫困人口减少110多万人,农民人均收入由4182元提高至6946元。
扶贫攻坚,任重道远,“蛮拼的”赣南人在感恩中奋进。
摒弃以往“摊大饼”“撒大网”的做法,利用“三送”干部逐户调查摸底,精准建档立卡,找出致贫症结,夯实扶贫脱困基础
因为战争,赣南穷。
说起赣南的“贫困家底”,很多人难以置信。“十一五”末,赣州贫困人口达215.46万,有11个罗霄山连片特困县、1419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高出全国16.5个百分点,贫困人口之多、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实为罕见。
一连串的数据表明,扶贫是一场攻坚战。为此,赣州市委、市政府果断决定,把扶贫攻坚作为振兴发展的重大政治责任和重要民生工程,以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尽快让赣南老区旧貌换新颜。
在探索中,赣南人发现,想要扶贫精准,首先在识别上要精准,才能解决“扶持谁”的问题。为此,赣州改变以往“摊大饼”“撒大网”的做法,利用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全覆盖机制,对贫困人口进行拉网式摸排,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
同时,坚持以县为单位,统一标准、分级负责,采取量化指标、定性指标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方式,逐村逐户进行复核,并将复核结果在县、乡、村、组公示,最后把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出来。
为准确把握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赣州还组织9.3万名“三送”干部,深入到每个贫困户家中,点对点把脉问诊,梳理总结出因病、因学、缺技术、缺劳力等12种致贫情形。
按照“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的要求,对贫困户全部登记造册,录入电脑,建立市、县、乡、村扶贫信息系统平台,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根据扶贫对象获得扶持和收入增长等情况及时更新,做到有进有出、动态管理。
扶贫对象被确定后,“三送”干部还与其商定个性化、可操作的脱贫措施,确保心中有数,工作对路。
把“民生为本、教育为先”作为重中之重,结合实情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探索教育扶贫新模式,增强贫困户的致富信心
致贫原因千差万别,帮扶方式多种多样。赣州市委、市政府很清楚:想要真正脱贫致富,分类施策十分关键。
民生为本,教育为先。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后,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打响了赣南振兴发展的第一枪,向新农村建设攻坚战吹响了冲锋号。
在土坯房改造中,赣南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实行理事会运作,健全“民议、民建、民管、民享”工作机制,结合和谐秀美乡村建设,把青瓦、白墙、翘檐、坡顶、门楣等客家建筑传统元素融入改造中,打造新型农村社区。
很快,兴国县决定在埠头乡原园艺场再造一个新村,作为土坯房改造户安置点,分三期完成,新居民来自枫林、垓上、程水、玉口、旺口5个村。乡亲们为铭记党的恩情,将新村取名为“铭恩新村”。
类似埠头乡的新村建设,在赣南乡间处处可见。苏区振兴三年多来,赣州建成了317个新型社区,263万农民告别了透风漏雨的土坯房,278.4万农村人口喝上了“安全水”,35万户农村低电压得到了治理。
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赣州突出教育为先,着力改善贫困乡村办学条件,加大对贫困家庭孩子的助学支持。对考入大学的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给予资助;对扶贫对象子女就读本市职业院校免收学费,并给予适当生活补助;对贫困家庭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采取发放贴息贷款或生活补助等方式,帮助完成2年至3年职业教育。
近两年来,赣州累计新(改、扩)建农村中小学校舍234万余平方米,D级危房基本消除,2.1万名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结束了睡地板的历史;2014年统筹安排资金9亿元,资助或补助学生138.8万人次;统筹6.36亿元资金实施2342个营养计划食堂建设项目,让2789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70.42万名学生受益。
按照“整体搬迁、梯度安置、差异扶持、综合推进”的原则,有序引导贫困户搬迁转移,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融合联动
开门见山,翻山越岭。
类似这种生活状况的贫困人口,赣南有近20万。他们大多生活在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就地脱贫成本高、返贫几率大。
考虑到这些难以改变的客观因素,赣州决定按照“整体搬迁、梯度安置、差异扶持、综合推进”的原则,加大资金整合和政策支持力度,有序引导贫困户向县城、工业园区、中心镇、中心村搬迁转移,实现由分散向集中、由村庄向社区的转变,促进扶贫开发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融合联动。
对长期生活在山区的移民来说,进城购房负担很大。为此,赣州由市、县财政统筹,按每人4000元标准对移民建房进行补助,并对特困群众按县(市、区)计划总数的10%增加搬迁补助。
上犹县水岩乡太乙移民新村村民黄义高说,原来他家在水岩乡蕉坑村鹅岭组,地道的库区居民,只有一条崎岖的山路相通,想买点生活用品,都得步行或划船一两个小时。
太乙移民新村,是上犹两年前启动的库区移民项目之一,建设了126套公租房,为没有经济能力建房的困难群众搬出大山落户提供住房。黄义高是受益者之一。
在规划建设安置点项目时,赣州充分尊重民意,既考虑移民户基本居住功能需求,又兼顾移民户致富后生活品质要求,做到户型多、功能齐、设施好、标准高,解决移民搬迁、就业、就医等一系列难题。
“这里环境很好,水、电、宽带、有线电视一应俱全,既可以在社区篮球场、活动中心开展文体活动,又可以就近享受到城镇便捷的医疗、教育资源。”搬进崇义县过埠镇“梦想家园”社区后,库区移民冯祖明赞不绝口。
2011年以来,赣州市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385个,已有10.4万名贫困群众喜迁新居。曾经头枕波涛漂泊半个多世纪的1246户、4988名“水上漂”库区移民也全部上岸安置。
短评
贫困人口多、范围广,是赣南的现状。
赣南的穷,牵动了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着力推动老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加快发展,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蛮拼的”赣南人非常清楚:摆脱贫困,是苏区振兴的首要任务。带着群众的夙愿,带着党中央的牵挂,赣州人在扶贫攻坚战场上,敢于正视主、客观难题,在探索中念好“精准”二字诀,在实践中下足真功夫。
“真扶贫”三个字,重在“真”字。赣州改变以往“摊大饼”“撒大网”的做法,利用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全覆盖机制,对贫困人口进行拉网式摸排,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把扶贫对象真正识别出来。
从“能力革命、作风革新”到“服务群众、转变作风”,从“深入社区”到“行走田间”,从“教育为先”到“民生为本”,无不彰显赣州在作风中动“真格”,在扶贫中讲“精准”,在工作中用“真心”。
小康要提速,实干是关键。“蛮拼的”赣南人始终牢记: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带着改革的红利,带着人民的期盼,赣南扶贫“大军”在罗霄山连片贫困地区发起“扶真贫”攻坚战,足迹遍布最穷的角落,将温暖带给最需要的群众。
“扶真贫”三个字,还是重在“真”字。赣州秉承苏区精神,充分发挥国家部委对口支援的优势,扎实推进精准扶贫,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同时引导贫困群众自觉“造血强身”,不仅让贫困户找到了致富路子,更让贫困人口享受到“真扶贫”。
从“产业致富”到“就业保障”,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长效治本”到“全民参与”,无不彰显赣南人在“小康提速”的征途中,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在扶贫攻坚战场上实干兴赣、开拓创新。
34.44万人摘掉“穷帽子”、贫困发生率比“十一五”末下降近16个百分点……过去一年,赣南人民在扶贫攻坚的道路上收获满满。满满的幸福,关联着赣州“真扶贫、扶真贫”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