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10日
|
||
|
||
|
||
|
□钟芳亿 曾勇 胡军华 记者程舒 文/图
又是一年新景象,春暖花开的日子里,万物都是一片生机勃发的景象。
漫步在上犹县城,一江两岸间,眼前是蓝天白云、绿树成荫、山青水碧的美景。一条条宽阔通畅的城区街道整洁靓丽,一座座美丽的城市公园和翠草如茵的公共绿地点缀其间。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一拨拨省内外游客纷纷走进乡村亲近大自然,愉快地旅游休闲度假。上犹是一座拥有着奇山秀水及浓郁客家文化的县城,在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框架下,上犹更是以推进“三大新区”建设为主战场,大力发展客家文化生态旅游,以高昂的雄姿融入赣州主城区,秀美的自然风光与宏伟的城市建筑交相辉映,新年新上犹,美丽的山水新城更是焕发出了新景象。
A
围绕目标定位 打造碧水青山宜居城
2013年底,上犹人民翘首以待的《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出台实施,该县东山镇、黄埠镇正式纳入赣州中心城市的范围。在《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的分片区规划指引中,上犹县功能定位为赣州市都市区的休闲旅游后花园和生态工业经济区,主要规划发展生态工业园、养身健康运动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绿色商品加工基地、都市区重要生态与水源涵养区。
近年来,上犹县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破坏青山绿水,依托山水优势,彰显城市个性,实现了城市和生态的和谐统一。宜居的自然环境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幸福指数倍增,近些年来,上犹县委高度重视城市规划编制工作,聘请知名规划建筑设计单位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等内容,在好山好水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出新型生态县城。
2013年,投资2200多万元的城西大道重大节点工程——上犹大桥竣工通车,投资近2亿元建设的迎宾大道拉近了上犹与赣州市中心城区的时空距离,黄埠新区建设现场步伐加快,文峰新区建设如火如荼,南湖新区规划蓝图清晰可见……上犹县围绕让市民生活更舒适、出行更便捷、环境更优美的目标,科学规划拉大城市框架,空间布局与交通网络不断优化升级。
B
规划先行科学布局 加快融入主城区
目前,在县城的规划中,顺民意、集民智,合理布局城市建设、产业聚集、生态涵养等空间,建立轴向开拓、特色鲜明、组团发展的动态城市布局结构成为主要方向。该县按照“一轴三区”的城市空间新布局,以县迎宾大道为主轴,推进黄埠、文峰和南湖三大新区建设。将城市公园和南湖生态湿地引入中心城区,构建南湖新区城市文化休闲旅游区域;结合“印象客家”民俗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油画创意产业园等一批三产服务项目,使文峰新区成为赣州三产服务示范区;利用黄埠新区高速路口、产业基地等优势条件,辐射带动工业园“一轴两翼”特色产业园区。
如今,上犹县城市规划区面积扩大近一倍,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1.2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8.4%,拉开“一轴三区”的城市大格局。
乡风民风淳朴、社会和谐稳定、区位交通便捷、生态环境优良的上犹,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地人投资兴业、买房定居。家住东城国际小区的吴妙鑫是福建人,她告诉记者:“在东城国际居住了5年,小区绿化、亮化好,基础设施齐全,住得很舒心。小区保安服务周到,小孩出来玩耍比较安全,上犹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这几年城区建设变化也很大,整个县城更加漂亮了。”
围绕建成赣州都市区的发展目标,上犹县以规划为引领、项目建设为抓手、城市管理为保障,三位一体,把县城建设成为集会议、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为一体的知名生态旅游目的地,水资源保护示范基地和“泛珠江三角洲”绿色生态旅游胜地。如今,山水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度假与保健养生的五指峰、陡水湖4A级生态旅游区已经落成,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和魅力的上犹展现在人们眼前。山清水秀、风光旖旎,上犹县森林覆盖率达81.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4倍;空气质量始终保持在优等,水质均达到二类以上。
此外,赣崇高速全线贯通,上犹融入主城区的步伐加快,驱车到赣州黄金机场和中心城区只需15分钟和30分钟。
C
完善城市功能 打造品质城市
如今,上犹县城的三个新区,被倾力打造成生态工业区、三产服务示范区、高端休闲度假运动区,同时该县还投资1.2亿元实施了城区“五路一桥”综合改造、重要节点提升和城市“三治”等工作,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宜居城市档次。
为了保持县城环境的整洁,“两违”整治建设被列入了工作重点,近年来该县依法拆除了一大批“两违”建筑,有效整治了“两违”行为。数据显示,2014年,该县共组织拆除239起,拆除面积近2万平方米,拆除面积比上年同期增长6倍,起到了拆除一起震慑一片的效果。
为了保护陡水湖的生态环境,该县着力推进了污水处理厂建设、水上餐馆搬迁上岸和渔业整治等工作,陡水湖生态环境保护方案获省级批复,构建赣州重要的生态屏障,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在提升居民精神生活方面,该县投资1500万元建成的和平大桥,成为融入上犹山水文化和客家文化特质的桥梁景观,白色污染专项治理活动持续开展,生动诠释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内涵。投资1.8亿元的县文体中心,集大型剧场、室内篮球场、门球馆和网球馆为一体,极大方便和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玉龙湾、正和广场等大型城市综合体的建成,进一步提升了上犹的商品氛围和品质。
“现在到赣州市区交通方便多了,走高速只需要半个小时,小区环境整洁、优美,垃圾不会乱扔乱倒了,在县城生活感觉很惬意。”上犹县清华苑小区居民李胜兰感受最深的就是县城环境的改善。
D
创建宜居城市 提升城市品位
为了提高城市品位,该县以创建宜居城市为主抓手,实施精细化城市管理模式,打造有特色的品质城市。
对交通主干道和城区路网进行修补改造和硬化提升,加强居民小区物业管理、城区农贸市场整治和专业市场建设;精心打造“乔木结合、点面缀绿、山水辉映、灯花争彩”的县城景观带和“城在林中、路在景中、房在园中、人在画中”的城市树木园,初步建立了“点、线、面、块”多层次、立体式的城市绿化体系;高标准建设县城四大出入口,启动迎宾大道沿线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把迎宾大道建设成为对接赣州市中心城区的“景观走廊”……这一系列措施,让上犹县城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同时该县组织实施了城区小街小巷路面和排水排污改造工程,以“治脏、治乱、治堵”为契机,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美化活动;持续开展白色污染专项治理工作,深入开展了“告别白色污染、呵护绿色家园”活动。截至目前,上犹县城区人均公共绿地11.5平方米,绿地率达40%,绿化覆盖率达43.7%。高标准建设县城四大出入口,启动迎宾大道沿线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把迎宾大道建设成为对接赣州市中心城区的“景观走廊”。上犹二中、新区示范性小学、文体中心、两个新农贸市场和遍布城区的城市公共绿地、公园等一大批开工和已建成的民生工程,大大改善了县城的人居环境,优化了城市的功能布局。
来到上犹,这个山环水绕的县城,湖光潋滟,绿意盎然,不失为一个休闲旅游、居住健身的好城市。
E
实施精准扶贫 建设生态乡村
近日,记者走进梅水乡新建村下街社区,来到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户张廷清家里,昔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漏风漏雨的危旧土坯房变成了青瓦白墙的小康楼。“两层半的新房,住得很宽敞,晚上睡觉也踏实多了!”张廷清爽朗幸福的笑容写在他的脸上。
近年来,上犹县把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当作苏区振兴发展的头等民生大事,坚持与传承客家文化、体现山水特色、发展富民产业相结合,打造了70多个集中改造建设点,带动了近2万户农户实施危旧土坯房改造,形成了一个个具有文化特色、山水特色、产业特色的和谐秀美乡村。各乡镇开展了宜居城市建设圩镇环境专项整治活动,着重规范圩镇内市场秩序和交通秩序,取得了较好成效。在农村推行可再生能源使用,加强农村可再生能源宣传培训,引导农户自觉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传统方式利用生物质能的比例。建设了1500座中小型沼气池,综合治理农村污染,发展种养结合循环经济,实现养殖废水零排放。统筹规划乡镇圩镇和较大村落社区污水处理工作,使农村生活污水实现达标排放,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F
呵护一江清水 发展生态产业
“一条鱼、一幅画、一块石、一杯茶、一列小火车”是上犹县生态旅游的“五张名片”。对上犹县城的居民来说,这座县城最让人觉得弥足珍贵的就是这里的生态环境,因此在推进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立足于当地自然环境的生态产业受到了重视。
目前,该县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为契机,打造森林城乡,呵护一江清水,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以及茶叶、油茶、珍贵绿化苗木“两茶一苗”为主导的生态农业产业,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上犹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撑。如今该县已建成27个规模产业基地和9个良种繁育基地,种植茶叶6.3万亩、油茶35万亩、珍贵花卉苗木3万亩。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27家,带动近5万户农户发展生产。推动陡水湖、南湖、五指峰自然保护区等景区建设,将县内3条主干道沿线建设成为集山水文化、客家文化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带。
“凭借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交通区位优势,上犹正在主动融入主城区,成为主城区也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赣州市中心城区和其他县市乃至珠三角区域的人到我县居住、投资、兴业。”谈起未来上犹的发展,该县规划建设局负责人充满希望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