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4日
近日,走进大余县池江镇新江村,春光喜人,树绿花开。只见村道两旁,古树苍天,古榕、桂花、香樟蓊蓊郁郁;农户庭前院后种的蜜梨、甜柚、枣树长势喜人,村庄四周连片种植着千余亩纽贺尔脐橙……错落有致的民居掩映在绿色中,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外桃源”新画卷。新江村,已然以一个生态新村的姿态崛起。
据了解,新江村绿化面积在75%以上,人均果园面积1.8亩。为村庄添绿,让绿色生“金”,这里诠释了大余县扶贫和移民办驻新江村“三送”工作队倾力打造“绿色新村”的全新理念。
筑牢基础 搭起“致富台”
东街至老头窝小组有10多户果农,种植了大面积的脐橙,环境很好,适合打造农家乐,但道路却还是沙石路。
村民许光玉介绍,以前的路非常难走,如果遇到下雨天更是寸步难行,人都走不了,车根本就过不去,很多次都因为道路问题导致丰收的脐橙无人问津。
大余县扶贫和移民办驻新江村“三送”工作队队员,实地察看了新江村残缺的设施。结合新江村的实际情况,带着群众强烈的愿望,“三送”工作队队员多次到省、市扶贫和移民办汇报情况,争取上级部门扶持。通过努力,成功争取到上级将其列为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重点项目,扶持60万元资金新建东街至老头窝修道路2000多米。
项目批复下达后,村民们大受鼓舞,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征地拆迁、整理扩建路基等前期工作中。
损坏严重的灵潭里山塘路是连接灵潭里社区的唯一近道,出行难一直是困扰村民的大难题。大余县扶贫和移民办“三送”干部了解情况后,把灵潭里山塘堤坝修复项目以及硬化环组公路列入工作议程,筹措资金20多万元,对山塘堤坝进行修复,并硬化了环组公路,修通了一条全长1.2公里、宽4米的通组公路。如今,灵潭里已成为区域果品集散地,全镇脐橙产量的60%发往全国各地。
道路通畅了,村里的人改变了原有的生活状况。在新江村,除种植脐橙外,还有搞运输的,开砖厂的,全村人都因公路的开通而受益。
如今,走进新江村,只见集生态保护、商品效应、旅游观光于一体的脐橙带分布道路两旁,一条条水泥路平坦整洁,一幢幢设计新颖的钢筋混凝土楼房拔地而起……
发展产业 促进富民兴村
建设生态新村,难点在产业。
考虑到传统果园销售利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等因素,大余县扶贫和移民办驻新江村“三送”工作队与当池江镇政府一起,积极展开调查研究,寻找产业突围之路。
在开展“三送”工作中,大余县扶贫和移民办驻新江村“三送”工作队结合新江村产业多、致富能手多的特点,优化服务,从服务产业发展、扶持创业建设、创新村居管理三个方面,开展长效帮扶行动,努力将该村打造成“创业致富型”示范点。
大余县扶贫和移民办驻新江村“三送”工作队围绕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创优服务,着力培养了一批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协调本领高的特色产业带头人。此外,充分挖掘特色产业延伸效益,打造了脐橙种植、生猪养殖、肉鸭生产等一批精品农业项目。
“灵潭里社区有46户人家,家家户户种植了脐橙,果园面积从原来的60多亩增加到现在的286亩,产量有100多万公斤。”谈及新江村的生态发展之路,新江村村党支部书记张齐波倍感自豪:“从这里运出的脐橙大多都进入了广东的各大超市,成为‘超市贵族’。仅靠脐橙这一项,乡亲们人均年收入就达1.2万元。”如今,灵潭里已成为区域果品集散地,全镇脐橙产量的60%发往全国各地。
张齐波还告诉笔者,目前,整个新江村果园面积有近千亩,正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农户经济发展格局。村民们盖起的沼气池,并在果园中套种花生、红薯等经济作物,形成了“菜—猪—沼—果”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格局。新江村组建了果业、生猪、肉鸭等3个产业协会,吸纳会员200多户,联结农户600多户,人均年增收1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