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8日
开场的话
“敬老,既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象征。”“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话来说,人都会老,今天的尊老敬老,也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反之,不懂得敬老爱老,自己暮年时也难免会有老无所依的凄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传统美德,而这种美德应该是永恒的、常态化的。”“构建和谐社会、关注老年人事业,更需要全社会常态化的共同努力。”
……
11月5日,赣州晚报“深度论事”栏目特别邀请嘉宾,就敬老常态化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永怀敬老心 常行敬老事
众嘉宾探讨如何实现敬老常态化
众嘉宾就敬老常态化话题进行探讨。
论坛嘉宾
★子 路 敬老志愿者
★卢 慧 赣州市妇联
★朱扬勇 赣州传统文化中心
★江少青 金赣大酒店
★李 五 虔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罗 峰 赣州逸嘉旅业有限公司
★郭慧敏 赣州市老龄办
★彭燕萍 赣州佳美家政服务有限公司
★曾文甫 赣州传统文化中心
敬老不能只选节日
我国老年人越来越多,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郭慧敏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敬老爱老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在刚刚过去的重阳佳节,赣州各地组织多种形式的敬老爱老活动,让老年人在感受到社会关爱的同时,在欢乐喜庆的气氛中度过了属于自己的节日。
不过,有报道称,重阳节前后,合肥市老年公寓献爱心活动突然迎来井喷,这家养老院有老人甚至一天被来访者洗了7次脚。这样的献爱心,不少老人说受不了。罗峰认为,出现上述情况并非偶然。每年重阳节前后,社会各界都会开展敬老爱老活动,大家或是到敬老院献爱心,或是免费为老年人体检,或是为老年朋友提供交流场所等,致使节日期间出现“扎堆敬老”现象。因此,敬老爱老活动更应该常态化,不要只是到了重阳节这一天,才想起老年人。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疗保障等,随时随地都可能会发生问题。
曾文甫说,今年重阳节期间,于都一家敬老院的老人表示,这段时间爱心活动太集中了,要是能够均匀一点,平时也有爱心活动就好了。老人的一声叹息,道出了很多居住在敬老院的老人的失落。还有老人说,每年重阳节他们都盼着,可过了之后又会很失落,心理落差很大。
除了敬老活动扎堆外,敬老活动方式也多有简单重复。李五说,敬老活动集中致使敬老出现形式化、走过场现象。毫不客气地说,有些来访者将老人看成是作秀的工具,平时不见其有任何敬老活动,而一到重阳节就来到敬老院开展慰问,这根本不是在敬老。
“形式主义不仅仅体现在扎堆看望老人上,有一些人甚至连基本的与老人沟通的技巧都不具备,来敬老院开展活动反而帮了倒忙,惹得老人们不高兴。”曾文甫说,“有些来访者到了敬老院还问老人:您有多少个儿女?您以前的生活是怎样的?现在快乐吗?……当被问起家人情况及往事时,有些老人情绪激动,眼泪直流,最后干脆撇开来访者独自离开了。”
罗峰认为,敬老也要有个度,老人家身体机能比较脆弱,不适宜太吵闹的环境,大家集中敬老,会给他们造成负担。此外,老人家对有些话题比较敏感,情绪不稳定。来访者不经培训或了解,便随意和老人聊天,容易无形中给他们带来伤害。他建议,市民可错开节日敬老高峰,利用日常闲暇时间去探望老人。
敬老要找准老人需求
曾文甫说,今年重阳节前夕,一位老人曾向他倾诉:“孩子每年重阳节都去敬老院搞活动,但对我没有任何表示。”老人的一番话,说是吃醋也好,生气也罢,透露出来的东西却耐人寻味。如果对身边的老人都不能关心好照顾好,所谓的敬老显然带有形式主义倾向。应景式的敬老其实主要是为了成全自己的价值需要,对老人并没有真正在意。
罗峰认为,敬老一定要找准老人的真正需求。如果连老人最需要什么都不知道,敬老就有可能会变成“伤老”。例如,某校MBA学员毕业后,班集体组织学员到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这种活动本身就是出于对该校MBA或者MBA学员宣传的需要,因此,整个敬老活动其实就是一场作秀,敬老只是借口。于是,学员手提物品到了敬老院之后,只是摆出各种慰问造型配合宣传拍照,至于老人的真实感受和需要,早就抛在脑后。这哪里是敬老!
“敬老院老人缺吃少穿吗?其实并不全是,大多数老人是希望有人与其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罗峰说,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关键在于某些人并不是带着诚意去敬老。真正敬老,就应该站在老年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
“随着社会医疗保障、社会养老保障的加强,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传统的敬老已经从物质需求逐渐转化为精神需要。空心家庭、空巢现象已从过去的个别特例逐渐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郭慧敏说,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只要他按月给父母长辈寄生活费,过年过节给他们买点礼物慰问一下,这就是敬老了,就是最大的孝顺了。殊不知,老人需要的往往不是物质回报,他们需要一句问候,一声关怀,一杯暖茶。
“精神敬老”越来越重要
“由于我父亲走得早,我们子女对母亲都非常孝顺。曾经我自以为十分了解我的母亲,其实不然,只有真正了解了老人的内心需求后,才发现我们做得根本不够。”江少青动情地说,“母亲闲来无事喜欢种些花草,经她打理的花都开得非常漂亮。当我无意间问起养花诀窍时,母亲的回答让我每每想起都潸然泪下。母亲说她把花看成我过世的父亲,每天跟他说话。就这样,承载着母亲感情的花就长得非常鲜艳美丽。”
江少青认为,现在什么都要靠节日来体现,好像不过节日就不用敬老一样。我们中国有很多优良传统,但现在忙碌的工作,反而使人们渐渐遗忘了这些,等过节时才象征性地做一做。敬老爱老并不仅仅是送物资。与其扎堆敬老,不如平时多给自己的父母打几个电话,多跟老人交流,多了解老人的内心需求。
长期从事家政服务工作的彭燕萍说,不少人以为花钱就可以尽孝,有人甚至花钱专门请人与老人聊天,殊不知这忽略了老人对亲情的需求。“老人其实在精神方面的要求并不高,他们就喜欢自己的儿女常在身边说说话,聊聊天。”
卢慧认为,目前我国仍然以居家养老为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敬老”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其最核心的就是作为子女要常回家,多看看、多听听、多问问,及时并体贴入微地了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要常引导、鼓励老年人经常走出去,带老年人去旅行或参加社区活动,让老年人多与周围人接触。可以相信,如果子女在这几方面做到了也做好了,那么,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就能得到极大提高。
从孝敬自家老人开始
“儿女孝顺与否与父母长辈孝顺与否息息相关。‘你在前面走,他在后面跟’,孩子自小就以父母长辈为榜样,如果父母、长辈尊老爱老,言传身教,晚辈和孩子自然就会仿效和跟随。”卢慧认为,要做到敬老爱老,首先就是要孝敬自家的老人。敬老爱老其实就体现在生活点滴之中,如果连孝敬自家的老人都做不到,即使天天往敬老院跑,也不能说明他有敬老之心。
罗峰说,老年人需要的是日常的看望与关怀,重阳节作为敬老节的意义,更重要的在于提醒人们不要遗忘身边的老人,让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做到敬老爱老,让周围的老人感受到温暖,使整个社会形成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
“今后,人口老龄化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将更加凸显。让老年人安享幸福的晚年,既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全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郭慧敏认为,作为家庭成员和子女,更有直接的义务自觉担当起孝敬父母的责任。要在确保“物质敬老”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精神敬老”,从而使老年人在实现“老有所养”的同时,真正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李五认为,中华民族有着很多优良的敬老传统,但不知何时起,社会变得浮躁起来,人们渐渐遗忘了这些优良传统,等过节日时才象征性地做一做。敬老爱老不在一时,与其扎堆作秀,不如平时多给自己的父母打几个电话,先多关心关心自己身边的老人。如果全社会每个人都能从孝敬自家老人做起,敬老尊老自然蔚然成风。
孝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我父亲曾为了照料生病的爷爷,辞去公职回到农村老家务农,以便全身心地陪伴在爷爷身边。在父亲近30年无微不至的悉心照料下,爷爷最终活到了87岁。”朱扬勇说,父亲辞职尽孝的事对后人的教育意义非常大。如今,还在乡下务农的父亲每每谈及此事仍不觉后悔。每次面对众人的不解,父亲都能自豪地说:“我尽到了孝道,尽到了一个做儿子的本分,终生无悔。”
朱扬勇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字上面实际上是“老”字的一半,下面是个“子”。“教”字左边是个“孝”,右边是个反文,先学孝道,再学文化知识,德才兼备,才成其为教育。这说明,要用教育的方式来进行孝道的父子传承。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要从“孝”字开始。
子路认为,养老、敬老应成为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教育的第一课。开展敬老教育,首先要从娃娃抓起,要把敬老纳入课程,贯穿于小孩成长的全过程。要教育孩子懂得什么是养育之恩,学会知恩、感恩、报恩。其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大人要做敬老的榜样。最后,敬老也要名人带头,领导干部要起表率作用。当官不敬老,不是好领导。当官又敬老,人人都说好。要把敬不敬老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之一。
百姓身边的敬老榜样是最好的宣传教材。卢慧认为,我们民间有许多敬老爱老榜样,传承敬老爱老意识需要我们社会积极挖掘和宣传百姓身边的敬老爱老典型。近年来,赣州市老龄办、市妇联、市文明办在全市联合开展了“赣州市十佳敬老好儿女”等敬老爱老榜样评选表彰活动,得到了广大市民尤其是社区居民的积极响应。类似活动的开展在全社会形成了尊老敬老的良好风气,起到了很好的敬老爱老示范教育作用,值得大力开展。(赣州晚报深度新闻部)
相关链接
10年我市养老事业大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15.5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2.58%,是全省唯一老年人口过百万的设区市。过去10年,全市老年人事业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
“老有所养”广泛实现
目前,我市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至去年底,全市18个县(市、区)已全部纳入全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参保人数达到374.73万人。去年,我市18个县(市、区)全部纳入了全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我市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形成。我市连续5年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目前每人每月由人均400多元增加到1100多元,增长了2.75倍。
“老有所医”覆盖城乡
从2007年开始,我市实行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十一五”期末,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全覆盖。全市有61.68万名城镇职工、142.53万名城镇居民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683.8万名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老年社会救助和福利制度不断完善
城镇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子女赡养的“三无”老人全部实现政府财政供养。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纳入了财政年度预算,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0元,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560元。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80周岁以上老年人普惠型高龄补贴制度,去年全市共发放高龄补贴资金1.14亿元,惠及13万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我市高龄补贴发放标准、人数和金额均居全省之首。同时,出台了一系列老年优待政策,目前全市60至69周岁老年人可享受到生活、医疗、出行等8个方面的优先优待,70周岁以上老年人可享受免费乘坐公交车等13个方面的优惠待遇。
老龄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2010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同步开展了城市和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目前全市共建有居家养老服务站点55个,其中城市社区33个,农村社区22个。瑞金市率先建立了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系统,通过2521000热线实现居家养老“一键通”服务。各地利用服务平台,积极为老年人提供配餐送餐、居室保洁、医疗陪护等基本服务,深受老年人欢迎。10年间,我市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业,全市现有民办养老机构22家、在建5家,拥有养老床位2350张,为缓解养老服务供求矛盾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