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金融公司 >> 正文内容

收益难求 担保企业路遇穷途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6日

    本报记者 张世祥报道

  近期,全国各地担保公司频频出现资金链断裂和老板跑路事件,让整个行业陷入泥潭。

  尴尬生存

  2010年,河南郑州的赵女士在超市门口,被一位担保公司业务员拦住,给其介绍该公司的业务,赵女士受到“高回报”的诱惑,拿出10万元,放在了这家担保公司,双方约定一年返还本金和利息。但是去年约定期限到期后,赵女士发现该公司竟然已不见踪影。

  赵女士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像她这样受骗的人还有很多,多是一些退休的老年人,他们的资金投向不同的担保公司,如今大都面临“血本无归”的局面。

  郑州一位从事担保行业的人士日前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自去年开始,河南的担保公司出现倒闭潮,目前仍在蔓延,一些小担保公司老板纷纷跑路。

  近期,位于广州的华鼎担保公司再次触动公众的敏感神经。这家曾获得广东省首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示范单位”的担保公司正陷入资金链断裂风险。

  让业内更为震惊的是,曾经是民营担保公司中最大的中担投资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也在今年8月份因涉嫌“骗贷”,7名高管被警方带走。

  7月底,浙江披露《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的五年规划》,计划到2016年末,把全省担保机构的总数由676家精简到400家左右,淘汰率41%。

  8月底,江苏省中小企业局宣布,撤销81家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牌照,约占当地此类型企业总数的1/10左右。

  10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金融办发布公告称,注销包括大诚投资担保在内的6家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许可证。

  ……

  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证实,北京、广州、江浙等地区的监管部门已经借着担保机构年审换证之机实行大规模的整顿,清理违规经营的担保公司,与此同时,多地的担保牌照也暂停审批。

  “风险高、收益少,这是担保业的常态。如果企业只做担保,按照国家规定,担保费率也就是1.2%—1.8%,而且,只要一笔业务出现问题,那么,全年都白忙。”河南中能担保有限公司总经理白文县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由于行业的利润空间小,而去年上半年银根紧缩后,民间借贷的利率水涨船高,不少担保公司铤而走险,纷纷涉足灰色产业,并深陷泥潭。”白文县对记者分析称。

  监管之殇

  以担保公司的名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以及进行高额借贷,这已经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担保公司出现问题是必然的。”郑州一家担保公司总裁告诉记者,这个行业发展太快了,整个行业企业素质良莠不齐,必定会因为个别机构的问题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大量游离于监管系统之外的非融资性担保公司无法从银行融资,只能以“金融传销”的形式圈钱,随之出现了非法募资、高利贷等现象。另外,部分拿到牌照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在利益的驱动下,往往与银行工作人员“密切合作”,打着政策的擦边球进行操作。

  “整个担保行业的监管和规范仍处于半真空状态,虽然此前由银监会牵头起草出台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把担保行业划分为非融资性担保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其中,融资性担保公司是合规持牌机构,必须有地方金融办或其他监管部门的批准才能注册登记。但《办法》中并没有针对非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行为规范,非融资性担保公司也没有准入门槛限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朱松莹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分析。

  “再看整个管理体系,重审批、轻监管普遍存在,监管部门对担保公司的设立仅有比如公司营业执照是否合规等常规审核,对其业务开展并无明确监管。”朱松莹称。

  “从国家层面看,有八个部门对担保公司进行监管,审批权则留给了各省市指定的监管部门,而地方监管部门出于本地经济发展需要,往往很难严格执行规定,进而导致这种监管体系很难保证监管到位。”广东省深天成律师事务所许金周律师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担保行业为何会出问题?因为,在目前的监管下,担保机构如果规范经营,那么,它很难实现盈利,故而只能打擦边球,甚至千方百计让收益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监管部门其实应该考虑,如何让担保机构在控制风险、规范运作的同时获得合理的利润。同时,行业素质和自律也亟待加强。”朱松莹认为。

  阵痛中转型

  “银行出现的相当一部分不良资产,恰恰是由担保公司的担保导致的。担保公司出问题,最后却把企业和银行拖下水了。这种银保模式到底行不行?我相信银行从业人员都在思考。”江苏银行副行长朱达书在研讨会上就目前担保公司发展的模式提出质疑。

  “如果只能依赖银行,担保公司将是死路一条。”白文县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几年前银行对小微企业不太重视,这留给了担保公司很大的生存空间。如今银行也开始发力小微企业贷款,无疑掐断了担保公司的桥梁作用。

  而今年以来担保行业的多起违规事件更是让银行避而远之。“以前银行还会主动寻找担保公司合作,如今担保公司完全得看银行的脸色行事。”上述担保人士说。

  “最重要的是这个行业盈利模式有问题,一旦宏观经济出现问题这个行业就会死一大片。”一些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毫不顾忌地表示。

  北京中鸿融担保公司高管管翔称,随着洗牌的推进,未来担保业可能会形成新的垄断格局,大的担保公司会向着综合性的金融控股集团转型,逐渐弱化对担保业务的依赖;而小的担保公司则会走细分行业的专业化路径。  

  “担保企业全国有几千家,出现问题的是个别机构。无论银行还是监管层,绝不能因为局部的问题而‘封杀’整个行业。如果有好的模式,行业内的公司自律能力提高,随着市场不断的洗牌,该行业一定会出现新的运营模式来适应经济的发展并推动经济的发展。”朱松莹说。

分享: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