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秦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9日
今年,被担保机构视作寒冬之年。担保业务量缩减、与银行之间的话语权减弱、前行方向迷茫,是济宁诸多担保机构负责人共同的感觉。“担保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意义重大。”济宁市金融办主任刘东波说。10月20日-23日,为期4天的济宁市融资担保业务高级研修班顺利结业。27名济宁担保机构负责人赴浙江大学充电,课程费用全部由市财政支付。他们在金融改革的最前沿,找寻破题的方向和路径。
转型势在必行重组是条好路
此次培训中,济宁市财信融资担保公司业务经理张强听得格外认真,对于企业的转型,他近期也想了很多。今年的市场,他坦言:形势不好,业务量下滑明显。他说,在2006年前后,那是担保行业刚刚兴起的时候,整个经济形势向好,很多中小企业都急剧扩张,资金缺口较大,银行放款也比较积极。“每天有大量的业务涌进,根本没有什么危机感。”张强说,可是随着经济形势的低迷,现在真是快撑不住了。通过这次培训,从这些浙江担保机构的成功做法中获得了很多启示。济宁鑫和担保公司总经理邵新伟说,“江浙一带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已积极开展了中小企业信用贷款、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信托计划等担保业务,各类融资性担保机构通过开展分保、联保等形式,有效分散了融资担保业务风险,提升了业务规模和利润,这些都值得借鉴。”
多位担保公司老总聚在一起,甚至谈起了未来合并重组的话题。“单个担保公司的资金实力有限,银行门槛提高后,便十分被动。”济宁友信投资担保公司董事长姜伟说,通过合并重组,增强企业的资金实力,能够在与银行的博弈中赢得更大空间。
产品需创新发展要抱团
“小微企业的成长,对于解决就业和经济结构转型,作用不言而喻。”济宁市财政局企业管理处主任宋全领说,担保机构的出现,实际上就是对于这些无抵押物的企业解决了融资的瓶颈,他们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融办副主任寇宁告诉记者,目前济宁市44家融资性担保机构平均注册资本7505万元,1亿元以上的14家。按所有制划分国有参股企业9家,民营独资企业35家。“银行压缩信贷规模、提高议价标准,违规设立机构扰乱行业秩序等因素,导致融资性担保业务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
济宁市财政局局长张茂如告诉记者,济宁对于担保业的发展格外重视,看重的是其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作用。“选择到浙江培训,因为这里向来是金融改革的前沿,在金融改革的汹涌大潮中,大量担保公司起起伏伏,这里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未来的路怎么走,从这里会找到一些答案和破题的路径。”
关于行业未来的走向,刘东波告诉记者,将鼓励融资担保机构创新担保业务品种,积极参与济宁中小企业信用贷款、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信托计划等担保,“抱团发展也是一个趋势”。
专家支招:创新产品和壮大自身是关键
浙江省信用与担保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卢绍基登上讲台,为大家讲的题目是《融资性担保行业战略改革与担保机构经营管理策略》。“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危机催生的改革。”
卢绍基结合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过程,为大家分析了融资性担保行业的战略调整思路,并就担保机构如何实现自身突破与创新、政府如何围绕发展民间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改革重点、担保行业如何实现理念的创新等问题进行了讲解。
“担保行业面临洗牌,实际上是祸福相依,如何涅槃,还要看担保机构如何实现自身理念与产品的创新,实现多方共赢、风险分担的局面。”卢绍基说。21日上午,通过合并重组后业务量呈几何数字扩大的浙江万丰担保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一梅为大家授课。陈一梅坦陈,就万丰而言,也曾面临过改革的阵痛,但是,他们一改单兵作战的状态,通过走兼并重组的路子,虽然没有国资背景,但通过强大的注册资本金支撑,稳健的风险防控体系,最终赢得了市场。在今年整个担保业面临寒冬的形势下,他们的业务量依然逆市上扬。
“首先要不断强大自己的实力,除了资金链的安全稳定外,还要有一套严格的风险防控体系,通过对风险的化解,来赢得银行的信任和依赖。”陈一梅说,做业务,关键一点要对行业的发展有了解,知道什么行业可以进入,什么行业慎入,什么行业禁入,只有风险在可控范围内,资金才是相对安全的。
清理违规违法行为维护经济金融秩序
济宁市金融办主任刘东波表示,下一步,济宁市将充分发挥市县两级、金融稳定联席会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联席会议的作用,对不具备融资性担保资格或违规开展担保业务的机构实施市场清退,切实维护正常的融资性担保行业秩序。对虚假出资、抽逃资本金、非法集资或吸收存款、违法违规发放贷款、非法理财、超范围经营等行为,各级监管部门要及时会同有关部门视情采取警告、诫勉谈话、停业整顿,吊销经营许可证,追究刑事责任等措施进行查处,以切实维护经济金融秩序。摘自《齐鲁晚报》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