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10日
再华美的乐章都要一个一个音符去演奏。
年初,一个关于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联手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构想,激荡起三省携手崛起的新梦想。呼之欲出的“中三角”发展战略让人们看到了鄂湘赣携手打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第四极的美好前景。
在大势将定之时,“中三角”抱团发展、携手共进的实质性举措已风生水起:4月底,鄂湘赣三省旅游局局长聚首,共商以长江为带,串起鄱阳湖与洞庭湖的烟波浩渺,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三大名楼的古韵悠扬;5月初,三省农业厅厅长又相聚,携手让稻香橘香香飘天下,让江豚乐游江湖。
鄂湘赣山水互连,江湖一统,“中三角”构想以旅游、农业产业破局,地利所趋,大势所趋。
一江两湖三楼三省旅游雄心勃勃向前进
20年前,一条旅游线路的提出让国家旅游局如获至宝,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旅游线路,向世界游客推广。这条线路是以长江为纽带,连起鄱阳、洞庭两大名湖,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三大名楼,具备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地理、人文精华。然而,20年已过,美丽线路只停留在供人仰望遥想的阶段。究其原因,乃三省旅游产业缺乏互动合作。
在“中三角”战略构想下,这一切都在悄然改变。4月18日,“中三角”旅游一体化会商会议在武汉举行。会议成果丰硕,包括确定了2012年行动计划、建立了三省轮值主席会议制度、确定了“中三角”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框架、拟定了“中三角”旅游线路编排方案、联合旅游宣传促销方案等。
一个以高速铁路动车网络、国际直飞航线和长江游船为载体,以三省旅游精品为重点内容,立足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覆盖鄂湘赣全境的“中三角”旅游大格局呼之欲出。一江两湖三楼、韶山·井冈山·大别山精品红色旅游等跨区域旅游产品进入了实地踏勘之中,10条三省旅游精品线路将纳入旅行社推广计划。
这是三省旅游进一步腾飞的当然且必然选择。早在2010年,时任中国工程院院长的徐匡迪率领专家团队经过反复考察论证,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部崛起之标杆”,并强调“旅游是中部地区一个特别大的优势,有很多天然的联系”。打开历史,你能看到三省人文相通,湘鄂乃楚之故地,赣称吴头楚尾,历史上数次江西填湖广,造就了三地隔不断的老表亲缘。翻开地图,你能看到三省地图相连,长江一水、罗霄一脉,无论是古色绿色还是红色,三省旅游资源交融如水乳。
省旅游局副局长李瑞峰说,2011年,三省旅游接待人数6.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4800多亿元。“中三角”理念下的旅游深度合作能使三省资源的互补性、客源的互动性得到增强,“中三角”旅游将成为全国旅游的一个大亮点。而江西旅游也将乘此东风,在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总收入双过亿的基础上,再跃新台阶。
从江豚保护到产业发展三省农业共同的担当与奋进
5月2日,湖北鄂州又发现一头死亡的长江江豚。至此,近期鄂湘赣都有江豚死亡的案例。作为仅存千头左右的珍贵物种,江豚接二连三的悲情报告让人们忧心忡忡:江豚是否会步白鳍豚的后尘?
一个历史性的担当与使命被推到了鄂湘赣三省农业部门的面前,因为江豚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中,湖北湖南江西是这些精灵的最后家园。
三省农业部门如何作答?5月4日,三省农业厅负责人齐聚武汉,共同签署了《湘鄂赣三省农业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三省决心采取协调一致的政策和措施,共同打击违法滥捕行为,共同做好长江中游流域渔业资源和其他农业资源的保护工作。必要时,将在农业部统一协调下,相互抽调力量,实行跨省行动。省渔业局有关人士表示,这一行动纲领,将从食物保障、栖息环境、打击偷捕等各个环节给江豚以庇护。
与渔业资源保护一同被列为三省农业合作的还包括农产品市场、种植信息互通,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动植物疫病防控的联动,农机跨区作业合作等。相关专家表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都是农业大省,地缘相近,气候相似,人文相通,千百年沉淀发展而来的农业发展产业十分靠近,粮食、生猪、水产、茶叶、柑橘等都是其主打产业。这就促使三省在之前相互竞争的基础上,开展深度合作。因为“产业的发展早已不是你死我亡的淘汰性竞争,而是抱团求进、发展共赢的协同高效互动”。
根据协议,三省农业厅将建立农业厅长联系会议制度,不定期召开厅长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三省农业交流合作重大事项的推进;建立三省农业交流合作的日常联络机制,建立三方相关机构之间的对口衔接机制,负责落实和推进具体合作项目。
抱团而行,鄂湘赣迈步在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发展之路上。
钻石型核心增长极“中三角”是南面的闪光点
在“中三角”的推进征程中,理论界也不甘落后。4月,一场题为“中三角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江西财经大学举行。这是我省首个针对“中三角”区域发展主题召开的学术研究会,美国GeorgeMason大学区域政策分析博士,国土资源部与国家发改委国土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赵作权教授等知名专家与会。
赵作权从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出发,认为我国过去发展的两个大局“沿海、内陆”要向新两个大局“核心区、边缘区”转变。他提出了我国“钻石型核心区域发展”概念,这一钻石型核心区域北自北京、西起重庆、东至上海、南临长沙。四边边长1200公里左右,国土面积11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英、德、法三国面积;人口6.2亿,相当于英、德、法三国人口的三倍。他认为,“中三角”位于这一钻石型区域的最南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未来高铁建设能达到300-400公里时速,那么这个区域将缩小为“一小时经济圈”,“中三角”完全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江西财大江西经济发展研究院就“构建中三角城市群的可行性”作了课题研究,研究认为,“中三角”完全能够发展成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三省应该坚持“共同目标、信息共享、监测合作、执法协作、利益平衡、定期协商、循序渐进”原则,有效发挥一体化经济社会的“累积效应”和“扩散效应”,构建城市布局合理、市场高度开放、产业结构互补、信息资源共享、交通体系完备的区域一体化经济社会共同体,以降低交易成本、行政成本、制度成本,增强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中三角理念最大的贡献在于给出了另外一种发展思路,就是由排他性的竞争性发展转变为共赢的协作性发展。”江西财大江西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曹元坤说:“鄂湘赣自古以来就具有天然的相似度,合则三利,争则三败。”
本报记者刘勇